对联的基本问题

作者:楚江


 

引  子

 

楚江自上网对联近年来,常遇指责:出律,某处出律!楚江每每一笑而过。

然言者振振有词,闻者真能不以为然?

除非楚江乃朽木一段,不可雕也!

其实,楚江非不知律,亦非不守律,只是心中自有一本律,不遵人所共仰之律也。

 

言及对联与格律,网上诸论,皆以“马蹄联律”为蓝本,奉格律对联为正宗。言里话外之意,不遵此律,便视为旁门左道,异端邪说,或斥之为乡声俚语,不入清流。大有黜废百家,唯我独尊的架势。

然马蹄联律,不过是针对多句长联的句式所作的分句末韵平仄安排,对于短句的句中平仄,并无规定(本站按:马蹄韵对句中平仄有规定,简言之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两平两仄交替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所谓对联平仄格律论者,不过是将律诗的平仄格律继承过来,生搬硬套于对联联句中的平仄。死守“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的诗律教条,以为合律诗平仄者,便是合联律,不合律诗平仄者,便是出律。

更有甚者,将诗律论中的“孤平”、“拗句”、“救拗”、“三连平”、“三连仄”等古董理论,也一古脑搬过来。动辄以“诗家大忌”、“联家大忌”的大棒挥舞过来。足以让初学联者惊慌失措,无所适从。即使在联网中混游多时,也会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正所谓:

人云亦云,由来已久;

以讹传讹,流毒必深。

此种风气,一日不除,对联发展,便难坦途。

 

其实,要论及对联与格律,很有必要从源头说起,正本清源。

 

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对联,又称对子、对句或楹联。它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珍珠,也是世界文学艺术中所独有的艺术形式。它是由文学修辞手法中的对偶(或称对仗)发展而成。

它兼备了诗、词、歌、赋、曲子、戏句、散文、小品、谜语等各种文体的优点和特点,具有:新鲜优美、整齐雅观、格调多变、自由灵活、短小精悍,音韵和谐,艺术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装饰性。不仅深得历代文人雅士的喜爱,也得到上至帝王贵族,下到商贩渔樵、农夫走卒各阶层的人士的喜爱,在民间广为流传。

对联的发端可追溯到殷周时代,先秦诸子的文章及诗经、易经中都有体现。如“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周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老子),“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荀子),“爱人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老夫灌灌,小子蹻蹻”(诗经)。

到了汉魏时期,产生了全篇以双句(即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韵的骈文。唐出又出现了讲究对仗的律诗。直到五代后蜀主孟昶在一年除夕写出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句后,对联才从诗文中单独分离出来,以春联的形式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自此以后,人们对这种形式的应用日益广泛。举凡庆贺吊挽、述志言情、抒愤寄慨、写景状物、论事衡文、讽喻劝勉、谐谑赠答等,几乎文字可以表达的方方面面都使用到。因不仅张贴于大门两侧,故有了对联、楹联之称。

北宋时期,从欧阳修、王安石,到苏东坡、黄山谷等文学大家,就常有对联往来,诗词奉和。进入南宋时期后,可能由于战事的紧张,文人的颠沛流离,对联在文坛的发展有所停顿,但在民间,发展依然十分迅速。

明清以来,特别是清代以来,对联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有关对联理论的研究也日渐增多起来。

 

对联从产生至今,由于题材丰富,用途广泛,作品数量浩如烟海。可以说,在我国所有形式的文学作品中,它是群众性最强,普及程度最高的文学体裁。

 

对联的基本要素

 

令人遗憾的是,对联发展至今日,并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的理论。各家之言,或拾人牙慧,不得要领,或片玉遗珠,难缀篇章。

楚江向来孤陋寡闻,未敢妄自尊大,仅作狐禅野道,博网上诸君一笑。

 

对联的基本要素,大致有六条,我日前所转贴肖大志的《对联格律六要素》已说得十分清楚。即:

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对于前面四点,联坛基本能达成共识,已成为铁定的法则。

对于节奏与平仄,上下联的对应,也不存在大的问题。

 

目前存在争议最大的地方,是半联(上联或下联)之中的节奏与平仄的安排,到底应该遵照哪一种规则?

 

一种观点,就是沿用律诗的句式规则,按照“平平仄仄平平仄”或者“仄仄平平仄仄平”来排步,最多加上几种变化格式。甚至江“孤平”、“救拗”、“三连平”、“三连仄”的近题诗律论也一概搬过来。这应该是所谓的古典格律派,讲究的是雍容华贵、富丽典雅,中规中矩,不越雷池。十分强调合律的声韵之美。

 

一种观点,认为联无定式,因情造文,因事设句。兴之所至,随意走笔,嬉笑怒骂,皆入联来,不拘平仄,但得意趣。认为对联的意趣,重在上下联的平衡与照应,而非拘泥于本句之内的雕琢与修饰。

 

从理论上来讲,格律之说,因言之凿凿,又有通行一千多年的诗律理论作武器,已占绝对上风。

但从对联的流传与普及来看,非格律联以其形式灵活、风格多变、因地制宜、实用性强而得到广大联友的喜爱。从流传下来的名人名联、趣联妙对,犹以非格律联居多。

 

楚江则认为,平仄有律,但不可拘律。诗律可用,但需发展完善。要大胆摈弃其中不合理的地方,吸取其有用之处为联律所用。

因为,诗律讲的是古汉语,词的结构一般只有单音节和双音节两种,而现代汉语的发展,因为外来语汇的混入,还存在三音节、四音节等多音节词;现代汉语发展至今,也积累了大量的成语、典故、格言、俗语,在联句中使用这些词汇时,不可能严格的按照双音节词的音步来安排句内的平仄。

其次,联句结构不完全是诗句结构,还有词句、曲句、散句、口语等,联句内的语气节奏并不能与诗句的音步节奏完全协调。解决的办法,应该是音步节奏服从于联句的内在节奏,而不是讲音律平仄独立于联句节奏之外,更不是凌驾于联句节奏之上。 分析一个联句的音律平仄,首先要弄清楚联句的结构与节奏,即句子中的停顿转换之处在哪里,然后,在根据其节奏的落脚点,安排语音的平仄。

所谓平仄相谐,也就是句内平仄之音的数量大致相等,感觉和谐就可以,切不可做出硬性的规定。

 

对联的几个基本概念

 

出句与对句:出句又叫对公,是针对对句(对母)而言。有人往往以为出句就是上联,这是一种谬误。出句即可以是上联,也可以是下联。

上联与下联:好像有这么一种不成文的规定:上联必以仄声结尾,下联必以平声结尾。其实,这也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只考虑了对联的一般性(音律平仄),而没有顾及到对联的特殊性(语气环境)。

一般的陈述语句,可以套用这种模式,而感叹句、祈使句、疑问句等句式的对联,就没有考虑进去。

一般以疑问句中的设问结尾,不管平仄如何,都应作为上联,以反问结尾,都应作为下联。感叹句结尾,则应考虑上下联的语序、语境。

命令、祈使句结尾,应作为上联,执行、回答的陈述句,则作为下联。

平仄与今古音:由于所有的音韵著作,所讲到的音韵,都是古汉语的发音平仄,而现代汉语的发展,跟古代汉语在语音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四声的划分也有所不同。一些书上讲到的仄音词,目前划归了平音部。这就存在着一个对联如何使用声音平仄的问题。

一部分人主张对联用古音,按老的韵书执行;一部分人主张用现代汉语的四声韵,采用汉语拼音区分就行;还有一部分人两者都用,当现代汉语拼音可以解决问题时,就用今音,当现代汉语不能解决问题时,换用古音。好像是一种典型的机会主义。

楚江主张,现代对联,当用现代汉语语音。当尾韵同为平声(仄声不存在这种问题),平仄不能谐调时,可以考虑用阴平和阳平相对来谐调(因为一部分古汉语的入声划入了现代汉语的阳平声部,而且我们现在对应起来感觉也很协调),也不应算是出律。如在句子中间稍有不谐,问题不算很大,可以忽略不管。

 

 

 

(转载自<北国网-楹联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