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采用新四声相对的可行性探讨

●明月伴清风


 

无论诗词大家如何推宠平仄格律,找出多少理由为其辩护,平仄格律与现代声韵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却是任何人都难以否认的。同样,无论多少人反对平仄格律,找出种种理由予以反驳,平仄格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继续存在,也是任何人难以否认的。这种格律与现实的矛盾将继续存在下去,且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解决这一矛盾,一是推翻平仄格律,重建新的格律标准,这是一种革命,但这种革命暂时却没有方向,也就是还没有相适应的理论来填补废除平仄格律后的空白,显然短时间内没有可能。二是通过改良的手法,在保留平仄格律的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完善,但如何完善,却是值得研究推敲的问题。比如说,适当放宽平仄相对的要求,变全句相对为音节相对、节奏相对甚至句脚相对,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矛盾依然有爆发的时候。因此,如何改革完善平仄规律,是十分必要而且急待解决的问题。

 

大约是在一两年前,明月见到一篇文章,在讲到格律问题时,提到变平仄相对为四声相对的问题,但从此就没有了下文,既没有人反对,也没有人支持,似乎有点自然消亡了。但明月觉得,这一提议很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以下是明月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权且做为大家讨论的靶子提出来。

 

一、四声相对的可能性。

古人讲究平仄,除了追求韵律美之外,还有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各地方言相差极大,虽然历代都有所谓的"官话",但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标准。如果没有一个官方的标准音韵,就很难形成完整的诗词格律,既使写诗(格律诗)填词失去了标准,也使科举考试失去了评判的标准。因此,自唐代开始,先后以"御定"的形式,发布了多种音韵标准,如《切韵》、《唐韵》、《平水韵》、《中原音韵》、《词林正韵》、《佩文韵府》等等。这些韵书是历代经过修订的,为什么要修订?就是因为随着时代生活和语言、语音的变化,所引起的某些局部的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更新。说白了,就是韵律改革,但这些改革都是立足于改良的。现在的情况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特别是语言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普通话成为国家发布的标准语言,从小学开始,大家就在学习、使用普通话,普通话已经成为社会交往必备的技能。这就为四声相对奠定了基础。

 

二、四声相对的合理性。

从上古开始,人们就注意到了不同汉字的语音标准问题,并加以分类,这才出现了所谓的中古四声(平、上、去、入)与新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人们对四声的概念是广泛认可的,其认可程度要远远超过对合四为二的平仄的认可。人们既然认识到了四声现象,也说明四声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四声在读音上确实是有差异的,而平仄分类则抹杀了这一差异。变平仄相对为四声相对,就会恢复这一差异,使声韵走向更加合理的一面。以大家熟悉的一联为例:"溪西鸡齐啼",读起来很拗口,但出现拗口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它们都是平声,而是因为它们同韵造成的。大家用标准的普通话读一下,就会发现"齐啼"是有明显的上扬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全部是仄声字,但读起来并没有急促的感觉,"东西南北"、"春夏秋冬"中各有三个平声字,"男女老少"中有三个仄声字,"上下左右"全部是仄声了,但读起来同样有抑扬顿错的效果,为什么?因为它们的声调不同。更具体的说,"上下"连读我们会感到急促、单调,而"左右"连读则没有这样的感觉,会感到中间有比较明显的转折。为什么?因为"上下"全部是四声,而"左右"则是一个三声、一个四声。大家可以这样试着找些词语读读看,只有当连续出现同一音调的字时,才会出现平仄格律所要解决的问题。而当不同音调的字间隔出现(即使同属平声或仄声)时,却不会出现这一问题。这至少说明,用四声相对,是存在可能的,也是有其合理的一面的。

 

三、四声相对与平仄相对容易衔接。

一方面,四声相对与平仄相对的目的性相同,都是为了解决声韵单一的问题,以求得音韵之美。以四声相对代替平仄相对,并没有否定固有的格律规范,也就是诗、词、曲各文体定型后所形成的平仄(音调)交错、对粘的声律法则。以四声相对,是将不可过多的连用平声词或仄声字,发展为不可过多地连用同声字。另一方面,四声相对和平仄相对容易融合,而灵活运用。平仄相对可以作为四声相对的一个特例而长久存在下去,当我们要填严格意义上的格律诗、词时,就可以运用这一特例,因为真正意义上的格律诗、词是要连读音(包括平仄、韵部等)也要依古音而作的。再一方面,四声相对可以使现代人从小就可以较快地掌握。试想,以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多的知识需求,还有多少人能够像古人那样"从文而终"?变平仄相对为四声相对,就可以在保留平仄相对精髓(避免音韵单调)的基础上,适应现代人生活学习的方式与节奏,使绝大多数人较快地掌握。

 

当然,四声相对也存在着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比如方言的问题、格律学变革的问题、与古诗词理论衔接的问题等等。但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应用才能更多地发现,并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如果连试都不准试的话,怎么能够判定其优劣呢?因此,鼓励大胆探索、试验,在探索中逐步完善或矫正,才是科学的态度。

 

(转载自<北国网-楹联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