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国粹论坛 (http://www.zhgc.com/bbs/index.asp) -- ●初级班(14期) (http://www.zhgc.com/bbs/list.asp?boardid=469) ---- 【教材】初级班教材(2009年修订版) (http://www.zhgc.com/bbs/dispbbs.asp?boardid=469&id=264883) |
|
-- 作者:二月川 -- 发布时间:2011/4/1 16:47:50 -- 【教材】初级班教材(2009年修订版) ======================================================== ●●第一讲 初识对联 ●●第二讲 对联声律 ●●第三讲 对联语法 ●●第四讲 对联章法 |
|
-- 作者:二月川 -- 发布时间:2011/4/1 16:48:32 --
●●第一讲 初识对联 ———————————— ******************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或“楹帖”。是由两行对偶语句构成的文体,是两行在声律、文义相互照应、对仗成文的汉字组成的文字联合体。一般是书写在纸或布上,也可刻在竹子、木板和柱子上。是我们民族一项非常传统、较为常见的民间综合性艺术形式,也是中国汉文学特有的产物。 对联属综合性文字艺术,它集书法、文学等于一体,既独立于诗、词、曲、赋、骈文、谜语、俚语等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之外,但又包容了这些艺术形式之长。具有较强的民族性、民俗性、传统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普及性等特点,应用比较广泛,雅俗共赏。它与骈文、格律诗词相媲美,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我国人民最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的实用性文体形式。 对联在横写时,上联在上,下联在下;竖写及悬挂、张贴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由一个作者创作的完整的上下联称为“成联”或“自撰联”,两个人共同创作时,先写成的一句称为“出句”,后写成的一句称为“对句”。出句可以是上联,也可以是下联。 多分句组成的对联中,每一分句的尾字称为“句脚”,最后一个分句的尾字称为“联脚”。上下联各有一句的对联,尾字一般称为联脚。 对联可以不加标点符号,加标点符号时,如上下联各有一句,则上联通常标逗号,下联通常标句号;多分句时,上联联脚通常标分号。根据内容、语气的需要,对联也可以标感叹号、问号及其他标点符号。 对联有各种分类。按字数,分为短联和长联。按用途和内容(简称为“联类”),分为春联、贺联(婚庆、贺寿、乔迁、开业等场合)、挽联、宅第联、胜迹庙堂联,等等。按修辞格式和技巧手法(简称为“联格”),分为复字叠字格、顶针格、拆字格、回文格、同旁格、讽喻格、嵌字格、无情对、白话格、谐趣格、音韵格,等等。 用于张贴的春联、寿联、婚联、挽联等通常加一个4个字的横批(从右至左书写)。其他种类的对联一般不加横批。 【参考浏览】 ********************* 对联作为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品类,是我国文化艺术芳园中极为别致的一朵奇葩,为人民所喜闻乐见,广泛应用。古往今来,人们从未间断过对对联艺术的探求,它从最早开始的春联逐渐发展到贺婚祝寿、交际装饰、吊丧悼亡、行业招牌、文苑抒情、友朋酬答等诸多品类;从爱好层面看,先有皇帝至将相,逐步扩大到平民百姓,三教九流,七十二行,不分阶级阶层,不分贫贱富贵,人人都喜欢使用情趣各异的对联;从张挂场所层面讲,由皇帝的宫殿苑囿到监狱牢门,由富户的高堂华厦到民众的小庐茅舍,以至祠庙寺观,亭台楼阁,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清泉仙窟,门房书室,卧室案头,商场工肆,店铺坊馆,甚至戏台神座,香炉花灯,箔柜仓库,猪栏牛舍等等,莫不悬挂长短不一,千姿百态的对联。对联之所以这样被广泛应用,正是由于它独特的艺术性、实用性、价值性所决定的。 不论任何事情和场合,有没有对联,对人们的感受会有很大差别。如新年时有了它,人们会觉得春色满园,生机勃发;新婚时有了它,人们会感到喜气满堂,美满幸福;乔迁时有了它,会使人感到吉祥永驻,安居乐业;游览时见到它,会使人感到江山多娇,胜景优美;悼亡时有了它,使人悲中兴慰,思承美德……它的装饰点缀作用,衬托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可以说有着比诗歌更广泛的实用价值,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更大。 由于它思想内容广泛,题材多样,善于表达意境和情感,能从记事、述史、写景、抒情、言志、寄怀、宣传、鼓动、褒扬、贬斥到慨叹、讽刺、鞭挞、娱乐、交际、游戏、谐谑等等,都能随作者的意志所为,完成它的作用。它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能以美观的体形,工整的对仗,铿锵的音韵和书法艺术、雕刻艺术结合起来,相得益彰流芳后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对联应用范围的扩大,它的生命力会更强大,壮丽的前景不可限量。 就对联的功能作用而言,它应该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点缀环境、启迪世人、传递感情、祈祥祝福、陶冶情操、鞭挞邪恶、广告宣传、征答交际等。另外,对联还有普及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是一种具有较强的启蒙性的文学形式。学习写对联,对于我们学习汉语言文学,特别是有关字音、韵律、词性、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都有很大的帮助。欣赏与写作对联,是学习汉语的好形式。 ****************** 对联的四个要素:字数相等,平仄相谐,词性相当,内容相关。 四要素所规定的内容统称为对联格律,也称对联规则。其中,“字数相等”是基本要素,“平仄相谐”是声律要素,“词性相当”是语法要素,“内容相关”是章法要素。 一、字数相等——基本要素 “字数相等”的含义: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字数相等;上联总字数和下联总字数相等。例: 山明水秀,八节四时颜不老; 上下联第一分句为四个字,第二分句为七个字,上下联各十一个字;“秀、和”为第一分句句脚,“老、春”为第二分句句脚,因第二分句是最后一个分句,故“老、春”称为联脚即可。 对联按字数分类时,上下联各3字称为“三言联”或“三字联”,各4字为“四言联”或“四字联”,依此类推。通常上下联各30字及以上归入“长联”(根据周渊龙、赵梦昭合编《古今长联辑注》中的观点),十五言以下归入“短联”(尚无权威观点),十五至三十言权且称为“中长联”,一至三言也可称为“超短联”。一至三言联很少,一至二言更少,大多在特殊环境下才能称其为对联。另外还有多至上千言的“超长联”。 【参考浏览】 二、平仄相谐——声律要素 “平仄”的概念:“平”在普通话中指阴平、阳平,即第一、二声,如“妈、麻”,在对联中称为“平声字”;“仄”在普通话中指上声、去声,即第三、四声,如“马、骂”,在对联中称为“仄声字”。 “平仄相谐”含义:声调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音韵感。除了上下联单边的和谐,还包括上下联的相互协调。 对联不像格律诗那样要求尾字押韵,但要求上联联脚是仄声,下联联脚是平声。“联脚上仄下平”是对联声律最基本的规则。例: 春来眼际:平平仄仄 上联联脚“际”普通话读去声,在对联中归入仄声字,下联联脚“梢”读阴平,归入平声字。“际”和“梢”就符合“联脚上仄下平”的声律规则。 上例中,上下联除尾字平仄相反外,我们还注意到其他字的平仄也是相反的,这也是对联声律的要求。对联声律并不要求每个字都平仄相反,详细规则在第二讲作介绍。 病例: 【参考浏览】 三、词性相当——语法要素 “词性相当”含义:上下联相对应的每个词的词性应属同一类别。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例: 春 来 眼 际 病例: 【参考浏览】 四、内容相关——章法要素 “内容相关”也称“语义相关”。含义:对联上下联内容(语义)应有关联,应把一副对联看作一篇文章,要有主题和中心思想,不能上下联各说一件不相关的事物。 病例: 春来眼际 故乡千里月同此 出句:一江春水向东流(下联) 【参考浏览】 ****************** 通过上面的简介,大家已经对“什么是对联”这个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们常用“对仗工整”来肯定一副对联作品,其含义就是:这副对联在声律、语法、章法三个方面符合规则。 “对仗”的概念从上面这句话已经可以粗略了解。我们可能更熟悉“对偶”的概念。那么对偶、对仗有什么异同呢? “对偶”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强表现力。 “对仗”是更严格的对偶。除了要求字数相等,词性对应外,还有平仄相对、忌不规则重复用字等要求。对联就是严格遵循对仗规则的对偶句。 如前所述,对联中的“对仗”包括三个方面:声律对仗、语法对仗、章法对仗。接下来我们将分别展开讲述。 ********** 【本讲重要概念】对联,楹联,成联,出句,对句,句脚,联脚,联类,联格,四要素,平仄,对偶,对仗。 大量浏览古今楹联作品是学习对联最好的方法之一。建议大家按照教材的进度大量浏览古今楹联作品。一来增强感性认识,二来通过大量的阅读增强记忆,今后可以从模仿开始。 |
|
-- 作者:二月川 -- 发布时间:2011/4/1 16:51:10 -- ●●第二讲 对联声律 ————————————————— 【基本概念】 ***************************** 一、古四声 古代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个声调。较为通行的标准是《平水韵部》。在《平水韵部》中,所有的汉字被分为: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入声。其中,上平和下平在诗词对联中称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称为“仄声”。 二、今四声 现代汉语将汉字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也称“1、2、3、4声”),即,1、2声为平,3、4声为仄。 三、古四声与今四声的对应关系 古声 - 今声 从这个对应关系可以看出,差别最大的是古四声中的入声,其中最关键的又是归入今四声平声中的那部分字,因为这些字从古代的仄声变成了今天的平声。下面是“古仄(入声)转今平”的常用字列表: B:八捌拔白薄雹逼别勃渤脖舶伯魄(落魄)柏(柏林)泊博搏拨剥箔瘪鳖憋蹩铂 此表可用于查询对联中的入声字。如能记住当然最好。记不住也没关系,可以这样来判别:如果在古联中看见应当用仄声字的地方却用了普通话读音为平声的字,那么这些字多半是入声字。不放心的话可以查询上表,上表中没有时可到《平水韵部》中再查。 古四声对联举例(因尚未讲解详细的声律规则,这里只举几个上联联脚为“古仄今平”的例子): 春风送福 花树千重同景福 两间东倒西歪屋 积石为山,牵萝补屋; 一片相思寄南国 泉洗六根,涤荡凡尘通佛国; 【常用工具】中华国粹网汉字古、今四声平仄查询系统:http://www.zhgc.com/pz/pz.asp 四、古今四声应用规则:一幅对联,要么用古声,要么用今声,不能在一幅对联中混用。 所谓“混用”,是指上联用古四声合律,下联用今四声合律而用古四声不合律,或者相反情况。 ********************************* 一、什么是“律句联”? 先看几个例子: 四言联: 五言联: 六言联: 七言联: 【重要概念】以上例子有一个明显特点:除了五、七言的尾字,均以两字为一个节奏,这是汉语两字词居多的缘故,在古代两字词更是占据绝对比例。大家都知道“格律诗词”(五言诗、七言诗、每句字数不等的“词”),格律诗词中的绝大部分句子都是以两字词为主,称为“律句”,其特点就是“两字一节”。对联是从格律诗词发展而来,符合“两字一节”规律的对联就称为“律句联”。 【参考浏览】楹联仓库-春联:http://www.zhgc.com/ylck/p_dl2/ch.asp (专门浏览四至七言春联,留意节奏划分情况) 二、“律句联”基本声律规则 先看以上例子的平仄排列情况: 心标日月:平平仄仄 富裕家家喜:仄仄平平仄 盛世千秋伟业:仄仄平平仄仄 腾龙快马逢新世:平平仄仄平平仄 【重要概念】以上例子的平仄排列有一个明显特点:除了五、七言尾字,都是“平平、仄仄”两字一节相互交替出现,而且上下联相同位置的平仄相反。这就是“律句联”的基本声律规则——(1)“交替律”:平仄两两交替(2)“相反律”:上下联平仄相反。 三、“135不论、246分明”规则 汉语两字词并非都是“平平”或“仄仄”,怎么办呢?古人“发明了”“135不论、246分明”规则。按“135不论、246分明”规则,上述四至七言“律句联”的平仄格式可表示为: ○平○仄 ○仄○平仄 ○仄○平○仄 ○平○仄○平仄 上述平仄格式,除了孤平句式需要死记,其他格式均不需要死记,应从原理上理解。 分别举例如下: 柳丝垂岸:仄平平仄(1、3位非“标准”平仄,按“135不论”规则作了变化) 山间明月:平平平仄(3位变) 勤是摇钱树:平仄平平仄(1位变) 山水吐芳意:平仄仄平仄(1、3位变) 水秀山青春艳:仄仄平平平仄(5位变) 官居东壁图书府:平平平仄平平仄(3位变) 【参考浏览】楹联仓库-春联:http://www.zhgc.com/ylck/p_dl2/ch.asp (专门浏览四至七言春联,观察其平仄格式;有少部分作品不符合上述规则,注意分辨。) 四、五言、七言“律句联”另外一种格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严格按上述平仄“谱写”的例子: 清音/歌盛/世:平平/平仄/仄 碧海/青天/千里/秀:仄仄/平平/平仄/仄 这两种格式同样可以按“135不论、246分明”规则作变化: ○平○仄仄——上联可以是“三仄尾”,可在字词难以调换时偶尔使用,不算联病。 ○仄○平○仄仄 【参考浏览】楹联仓库-春联:http://www.zhgc.com/ylck/p_dl2/ch.asp (专门浏览五、七言春联,寻找符合上述各式的作品。) 五、语音节奏、语义节奏和“三字尾”问题 前面的例子中有这样两例: 清音/歌盛/世 || 清音/歌/盛世 腾龙/快马/逢新/世 || 腾龙/快马/逢/新世 我们来看斜线划分的两种节奏,特别留意其尾部三个字。前者出现“歌盛、著华、逢新、贺大”这样的奇怪词汇,明显语义不通。后者“歌/盛世、著/华章”才显得语义通顺。 【注意】当五、七言对联尾部出现“1+2语义节奏”时,必须按“2+1语音节奏”来安排或考察平仄,否则无法按“135不论、246分明”的原则来规范声律。 【参考浏览】楹联仓库-春联:http://www.zhgc.com/ylck/p_dl2/ch.asp (专门浏览五、七言春联,留意“1+2语义节奏”的平仄状况) 六、“律句联”声律总结(◆本讲精要内容) 因为汉语两字词居多,所以上述声律规则就是对联声律最基本、最常用的规则。总结如下: ●四言、六言很好理解,只有一种平仄格式,不存在孤平、三平尾的问题: ○平○仄 ○仄○平○仄 ●五言、七言各两种格式: ○仄○平仄 ○平○仄仄——上联可以是“三仄尾” ○平○仄○平仄 ○仄○平○仄仄——上联可以是“三仄尾” ●其实只需要记住两种五言格式即可,因为七言就是五言前面加一个两字小节(“○平”前面加“○仄”,“○仄”前面加“○平”): (○平)○仄○平仄 (○仄)○平○仄仄 七、古今一些特殊例子 惟楚/有材 三星/白兰/地 捧着/一颗/心来 花开/三章/清平/调(六连平) 小麦/已熟,父子/及早/当归 一物/不知,以为/深耻 以下两例遵循相反律,但违背交替律,是“半合律”的巧趣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羊年/阳春/扬州/杨柳/飏絮/洋洋/洒洒 ——先看四、六言 春风催绿 百花齐放 发家切记勤俭(4、6同仄。六言2、4、6必须安排为“仄、平、仄”,故症结在2、4位出律) 劳动创出世界(今音合律,古音“出”仄声出律) ——再看五、七言 大地迎春绿 万里春光暖 江边柳丝迎春绿(4位出律) 崭新岁月春天地 |
|
-- 作者:二月川 -- 发布时间:2011/4/1 16:52:04 --
*********************************** 一、一至三言的声律 一至三言的对联可称为“超短联”,通常只在一些特殊场合使用。但在复句联中作为分句是常见的。 一至三言平仄格式: 仄 ○仄 ○○仄 举例: 兴农业,减农税,富农村,乐农家,农民皆大欢喜 二、八言以上联句的声律 八言以上极少有整句连贯一气只作为一句的,通常可按句意拆分为两个(或更多)分句的组合: 勤劳致富 小康在望——平平仄仄 仄平仄仄——八言4+4句式 念台胞 山河抬望眼——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八言3+5句式 锦绣中华 和字全民写——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九言4+5句式 和谐曲 惊醒北疆冻土——平平仄 平仄仄平仄仄——九言3+6句式 龙子驾神舟 探花及第——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九言5+4句式 …… 多分句联基本平仄规则:每个分句分别遵循一至七言平仄格式;上联中的分句尾字是平声时(如以上“锦绣中华”、“念台胞”、“龙子驾神舟”等),将此分句当作下联,将下联的对应分句当作上联,按前述规则安排平仄即可。 【参考浏览】楹联仓库-春联:http://www.zhgc.com/ylck/p_dl2/ch.asp (专门浏览八言以上的春联,断句后分析声律) *********************** 一、顾名思义,“非律句联”就是未遵循“两字一节”语音节奏的对联 待/东边月——不能按“待东/边月”划分节奏 长/中华/志气——不能是:长中/华志/气 除旧岁/破旧俗——不能是:除旧/岁破/旧俗 承/上下/求索志——不能是:承上/下求/索志 剪/半岭/闲云/补衲——不能是:剪半/岭闲/云补/衲 名山/超/五岳/以外——不能是:名山/超五/岳以/外 以上例子均不能按照22、221、222、2221这样的节奏来划分。 二、“非律句联”特点及声律规则 1、节奏具有随意性,有的节奏可划分为1-3字甚至更多。 待/东边月:○/○○仄 长/中华/志气:○/○平/○仄 除旧岁/破旧俗:○○仄/○○仄 承/上下/求索志:○/○仄/○○仄 剪/半岭/闲云/补衲:○/○仄/○平/○仄 名山/超/五岳/以外:○平/○/○仄/○仄 【参考浏览】楹联仓库:http://www.zhgc.com/ylck.asp (在春联或其他种类对联中,尝试寻找一些“非律句联”并分析其声律) ****************** 第三节曾提到“八言以上联句的声律”,八言以上通常都能拆分为两个以上分句组合,两个以上分句的对联称为“复句联”或“多句联”。 一、复句联声律规则 (一)分句内部平仄 复句联分句内部平仄按单独的一至七言联句依前述声律规则即可。 (二)分句句脚声律要求 1、上下联相对应的分句句脚遵循相反律。 二、复句联句脚平仄举例 2句联: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霄迹:平仄) 爆竹知人意,声声悦耳;(意耳:仄仄) 3句联: 申奥功成,入世关通,一年好景蛇辞岁(成通岁:平平仄) 勤廉并行,作风转变,民安国泰千秋富(行变富:平仄仄) 清风循法,明月依章,塑就民心春色丽(法章丽:仄平仄) 4句联: 申奥扬眉,入世争雄,足球圆梦,喜事桩桩强国力;(眉雄梦力:平平仄仄) 九州风物,荡漾胸中,一任他海阔天空,鸢飞鱼跃;(物中空跃:仄平平仄) 5句联以上以此类推,不再举例。 三、巧趣联句脚平仄可不遵“两两交替”和“三原则”,但应尽量遵循相反律。 自在观 观自在 无人在 无我在 问此时自家安在 知所在自然自在 天不管 地不管 酒馆 饭馆 哭也罢 笑也罢 吃吧 喝吧 偶有只顾联意,连相反律也不顾及的例子: 黑不是 白不是 红黄更不是 和狐狼猫狗仿佛 既非家畜 又非野兽 【参考浏览】楹联仓库:http://www.zhgc.com/ylck.asp (专门浏览八言以上的各种对联或者“长联”,断句后分析声律) ********************* “拗句、拗救”是律诗中的概念。律诗对平仄的要求比对联更严格。凡平仄不依正格的句子,叫做拗句。所谓“救”,就是补偿——通常的情况是:当句(或上联)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或下联)就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 例如:正格“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变成“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如“九州春色浓”。 又如: 还有一种常见拗句: 【注意】上面的三个例子,第一种不必特别记忆,因为它符合“246分明”原则,第二、三个例子的下联也符合“246分明”原则,也可不管。需要特别留意的是第二、三个例子的上联,它们均不符合“246分明”原则,但在历代律诗、对联中均为常见。初学者不要求掌握和模仿,但应该记住,今后看见古今作品或者在网上玩对联时看见这样的句子,不应该指责为“出律”,否则会被笑话的。 七言在五言的基础上加一个两字小节,道理是一样的。一并总结如下: 第一种拗句: 第二种拗句: ********** 【本讲重要概念】古四声,今四声,律句联,非律句联,复句联,两两交替,语义节奏,语音节奏,“135不论、246分明”,相反律,交替律,孤平禁忌,三平尾禁忌,句脚平仄,拗句,拗救。 本讲是本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建议学员多读,多琢磨,多浏览古今作品。 对联的声律问题近年争论较多,有“从宽派”,也有“从严派”。本网校遵循初级班从严、中级班适当从宽的原则,初级班学员在写作训练中应尽量按严格的规则写作,只有在熟知法度的基础上,才可以在某些场合超越法度。 【本讲参考阅读】简明对联平仄谱例说(1楼):http://www.zhgc.com/bbs/dispbbs.asp?boardID=246&ID=157671&page=1 “马蹄韵”是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余德泉教授创立的对联声律对仗规则,在其专著《对联格律》中有详尽论述。 分句句脚平仄遵循交替律,以“两两交替”为理想模式。不能两两交替时,遵循“三原则”: “三原则”是陆伟廉先生在《对联经》一书中提出的。 “马蹄韵”也论述了单句对联的“句中平仄”,其主要内容和本讲介绍的“律句联”知识大同小异,故不再赘述。 |
|
-- 作者:二月川 -- 发布时间:2011/4/1 16:53:28 -- ●●第三讲 对联语法 ———————————————————— 【基本概念】 ************************ 一、词类、词性和词类活用 【基本概念】 汉语中大多数单字就是一个词。例: 一心同步青云路 汉语有不少词具有多种词性(称为“兼类”),如“红花”的“红”是形容词,“分红”的“红(红利)”是名词。 在诗词对联中,词类活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词类活用不是词的兼类。活用是指原属于甲类的词,在特殊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用作乙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 1.名词作动词 面山而居——“面”作“面对”讲。 二月草已芽——“芽”意思为“发芽” 2.名词作形容词 岁去江山不老 “春”,名词,这里形容松柏的繁茂青葱,作形容词用,与上联形容词“老”相对。 3.形容词作动词 物阜民康,风薰南面; “丽”意为灿烂地照射着,作动词用。 形容词作动词用,尚有“使动”、“意动”两种情况。前者是“使它怎样”,如“匠人斫大木而小之”,匠人使木头变小。后者是“感到它怎样”,如“登泰山而小天下”,感到天下小。 松声竹韵清琴榻; 上联说,四围传来松声竹韵,使人感到琴榻分外清凉、清雅:“清”是意动用法。下联说,因云气岚光近在咫尺,令人感到笔床也是湿润的:“润”仍是意动用法。 4.形容词作名词 邻碧上层楼,疏帘卷雨,曲槛临风,乐与良朋数晨夕; “邻碧”,是邻近碧色的假山。“送青”,是送来青翠的山色。“碧”、“青”都作名词用。 龙涎翠袅金仙宇; 此联极写宫殿的华美。上联说,龙涎香的烟气袅袅上升,缭绕着殿上“泰交景运”的金字匾额。下联说,燃着的香料在铜制的仙鹤炉里翻腾着红浪,与柱壁间雕饰的珍美花朵相辉映。“翠”,翠色的烟气。“红”,红色的火焰。两处都是形容词作名词用。 5.动词作名词 禅门无住始为禅,但十方国土庄严,何处非祗园精舍; “无住”,佛教语,指事物不会凝住于自身不变的性质,“住”作名词用。“慈航”与“慧海”自对,动词“航”也作名词用。 二、词组(短语) 词组——也称“短语”。即两个词或更多的词组合而成的造句单位。 常见的词组类型有:主谓词组、动宾(述宾)词组、偏正词组、并列(联合)词组、动补(述补)词组。 词例: 主谓:面熟、性急、地震、祖传、你来、我往、春风得意、鸟兽飞腾 联例: 戌年/导引/和谐/路 词组也可按词性归类,如上例中:“戌年、亥岁”为名词,“导引、接迎”为动词,“和谐、锦绣”为形容词,“和谐路、锦绣春”整体又为名词。 三、句子成分 主要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其中又以“主谓宾”为骨干成分。 如“万众齐描大地春”按骨干成分缩减为“众(主)描(谓)春(宾)”,“万”是定语,“齐”是状语,“大”是定语修饰“地”,“大地”整体也是定语修饰“春”。 四、省略句、独语句、倒装句 汉语中多数句子是具备“主谓宾”的完整句,如“万众齐描大地春”。 省略句——依赖一定的语言环境和上下文,省略了一个或几个成分的句子(省略了的部分,如果需要,可以确定地补出来)。 虽属生肖后 八方秀色 此例可两解: 诗词对联中独语句非常多: 酸甜苦辣咸香涩 古道西风瘦马 一竹一兰一石 写作对联,为了协调平仄,或为了突出、强调某种事物,或者为了顿挫,形成某种气势和风致,在词序安排上,有时前后颠倒,形成倒装句。常见的情况有: 1.定语与中心词倒装 红杏一枝,莺歌燕语; 正常词序,应是“一枝红杏”、“满树碧桃”,让作定语的数量词居前,中心词在后。这里颠倒,是为了协调平仄,同时也强调“红杏”、“碧桃”,一开始就给人以鲜明的色彩和形象。 2.动宾倒装 正常的词序是动词在前,宾语在后,倒装句却相反。如常江挽魏传统联: 联界最关心,长留座上清风、楹间翰墨; 此联是赞扬魏传统“最关心联界”、“多寄语人情”,如按此顺序写,既不合乎句脚平仄的规范,又失掉了沉郁顿挫的气韵。 3.主谓倒装 一般词序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倒装句却相反。如郭沫若题陕西人民大厦联: 勉哉,吾党二三子; 本应作“吾党二三子勉哉;广厦千万间猗欤”,意思说:我们这些人要努力呀;千万间宽敞的大厦多么宏美!这样倒装,突出了“勉哉”、“猗欤”,使行文多一点波澜,并且避免了联脚上平下仄。 4.连动结构倒装 两个前后两连的动作,没有按正常的时间顺序,而把后一动作先说,前一动作后说。如“凭栏纵目”,应是先凭栏而后纵目,却加以颠倒,说成“纵目凭栏”。这多半是为了平仄对仗的原因而倒装。如长沙岳麓山岳麓宫联: 二十年前此读书,记古寺夕阳,常看青枫红叶临绝顶; 按正常顺序,应是“常临绝顶看青枫红叶”,节奏是“二二一四”,与对句“只有月色滩声似昔时”的“二四一二”节奏不能对;而一颠倒,“常看青枫红叶临绝顶”,上下联句式节奏相同,正好相对。 五、复句 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句(分句)组成的句子。各分句之间表现为各种逻辑关系,常见的有“并列、连贯、选择、递进、转折、假设、条件、因果、目的”等。 在单句对联中,上下联也存在上述逻辑关系。本教材将此内容放在下一讲。 在多分句对联中,单边各分句之间也存在上述各种逻辑关系。本教材不再举例。 ************************************** 对联特别讲究用字精炼,即便是长联,也应该字斟句酌,不能因长而滥用和随意用字用词。而一些千古流传的短联,虽然寥寥数字,却能包容很多内容和深刻的哲理。要使精炼的联句能包容更多的内容,就不能不珍惜每一字,除非技巧和内容需要,否则不要轻易重复用字。重复用字用词的对联简称为“复字联”,连续重复又称为“叠字联”。 一、允许规则的“同位重复” 如果上联(或出句)重复使用某个字时,下联(或对句)必须在相同位置重复使用另外一个字。简称“复字”。例: 春回大地春阳暖 病例: 另一种重复用字是连续重复,称为“叠字”或“连珠”。例: 岁岁春光好 曲曲弯弯走路 重复用字能强化思想感情: 年年难过年年过 熙熙攘攘暮暮朝朝可怜他去去来来个个劳劳碌碌 重复用字还能横生妙趣: 翠翠殷殷处处花花果果 贪贪恋恋恋恋贪贪愈恋愈贪愈贪愈恋 二、忌不规则的“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允许“异位互重” 同位重字病例1: 春安夏泰人长寿 同位重字病例2: 且咏清风寻皓月 作为特例,虚字、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异位重字病例1: 业流不住勿贪境 异位重字病例2: 玉女飘飘如天降 同位重字容易发现和避免,而一旦存在,即属大错。异位重字在字数较多的对联中常有被忽视的情况,包括一些正规的赛事中,获奖作品也偶有异位重字,所以写作、鉴赏时须特别留意。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室有奇书穷亦富 万法一心,空不异色 一人千古 门生天子 【参考浏览】 **************************************** 词类对仗规则是对联最重要的规则,不遵守词类对仗规则写出来的两句话即便具备对联其他要素也不能称其为对联。 一、原则上,上下联应该同类字词相对 一心同步青云路 大多数时候可不必逐字分析,而是按词组来考察: 一心 同 步 青云 路 【参考浏览】楹联仓库-春联:http://www.zhgc.com/ylck/p_dl2/ch.asp (随意挑选部分四至七言春联,分析其词性对仗情况) 二、允许不同词性(词类)相对的范围(《联律通则》第三章第十一条) (1)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就是本讲第一节讲述的“词类活用”之一。 (2)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 (3)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 (4)同义(或同类)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联绵、反义与联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介词与助词、联绵字互对等常见对仗形式。 (5)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乎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 【参考浏览】中国楹联学会《联律通则(修订稿)》:http://www.zhgc.com/bbs/dispbbs.asp?boardID=263&ID=120406 三、上下联语法结构可以不相同 古今多数对联作品上下联句法结构是相同的,即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 如: 但句法结构也可以不相同,只要对应的字词其词类相同即可。如: 一心同步青云路 再如: 功盖三分国 口衔山石细 牢骚太盛防肠断 |
|
-- 作者:二月川 -- 发布时间:2011/4/1 16:54:56 -- 四、工对与宽对 工对与宽对是个相对概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名词中的工对与宽对 名词可分为很多小类,以下这种划分称为“义类”,狭义的词性工对即指义类相对: 天文类:月、日、云、星、雪、风、雨、雾、霞、雷等; 春观鱼变 实际写作中,不能局限于义类相对,“工对”和“对仗工整”并不是一回事。片面追求这种死板的工对,会束缚作者的思想。因此初学者特别需要注意,不能看见“春”,立即对个“秋”,看见“多”,只会对个“少”。这种生搬硬套的做法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单个字词对仗工整了,却造成了内容不相关的大问题。这是网络即兴对联常见的毛病。比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两河秋波朝北动。这种一个字一个字生硬对仗、不顾联句是否通顺的做法,是万万不可的。有人会提出:“无情对”难道不是这样吗?须知,无情对也必须有通畅而不生涩的完整意义。无情对的知识将在以后讨论。 初学者尚须注意另外一个问题:简单地将固定词组拆开后放在上下联中,错误地认为这是一种工整的对仗,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两河秋波朝北动”中的“流、动”,就因此造成联句的不通顺。因为“流向东”是通顺的,而“动朝北”却费解了。词组拆开分别放在上下联中,是称为“嵌字格”的一种技巧,但必须嵌得通顺自然,所谓“天衣无缝”。 名词的宽对指不同义类的对应。例: 桂下诗朋满 此联中,“桂”对“杯”,植物对器用;“诗”对“玉”,文学对服饰;“朋”对“月”,人伦对天文。 树深时见鹿 此联中,“树”对“溪”植物对地理;“鹿”对“钟”,动物对器用。 岭上晴云披絮帽 此联中,“岭”对“树”,地理对植物;“帽”对“钲”,服饰对器用。 2、词组结构中的工对与宽对 例: 丽日和春风 同为偏正结构词组,属于工对;但是“春对丽”是名词对形容词,这种词组结构内的宽对是允许的。 言论文章放之四海皆准 此例中“放之四海”与“长与日月”也能勉强作为宽对来看待。这里主要讨论前四个字的对仗,言论、文章是名词+名词的并列结构,丰功、伟业是形容词+名词的偏正结构,但是“言论文章、丰功伟业”同为并列结构,在这样的对仗中,丰对言,伟对文 的不同词性对仗是允许的。然而“丰功 对 言论”单独出现时,因结构、词性的不同,通常被认为对仗不工。但因两者同为名词性词组,当它们组合在其他相同的句式结构中时,可以作为宽对来看待。例: 不幸周郎竟短命 “英雄 对 短命”就是上面讨论的这种宽对。其中“英雄”是“形+形”构成的名词性并列词组。 好好学习 毛泽东主席的这个著名的题词是个典型的宽对例子。有人认为这不是对联,因为一是“上平下仄”,二是每个词甚至每个字都不同词性。但从另外的角度分析,它仍然能算得上是对联。原因:一、上平下仄并非绝对不可以,古今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二、整体句式结构是相同的,都是状语+动词结构;三、天天(名词)、好好(形容词)这样的叠字词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并列结构。类似的例子: 四面荒芜权向此间来坐坐 江苏南京雨花台楹联。匆匆形容词,坐坐动词。 年年难过年年过 这个例子稍有不同,“处”和“年”单独看词性是不同,但是“处”连用为“处处”时,已经名词化,表示“每一个地方”,和“年年”(每一年)的词性是相同的。(这是在旧社会流传很广的一副对联,联中的复字把旧社会穷苦人流离失所的痛苦处境和对旧社会的不满与抗议充分地表达在联语的字里行间。) 【参考浏览】楹联仓库-春联:http://www.zhgc.com/ylck/p_dl2/ch.asp (随意挑选部分四至七言春联,观察词类对仗情况,特别留意工对和宽对的情况) 五、当句对(◆本讲重要内容) 当句对也称“句中自对”或简称“自对”,是对联格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则和技巧。利用当句对技巧,可以大大拓宽对联创作的思路。 (一)当句对也有工、宽之分 世事亦何常,成固欣然,败亦可喜; 上联“成固欣然”与“败亦可喜”成对,下联“人皆欲杀”与“我独怜才”成对。如果单独考察,“成固欣然”与“人皆欲杀”的语法结构是不同的,单独出现这样的对仗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对应位置的词类不同。 山坡植树,河岸造林,青峰环绿水 上下联前两个四言句词组句式结构、词性均一致,因此不管在句中还是上下联均能形成工整的对仗;第三分句中的“青峰、绿水、闹市、春潮”上下联词性结构也相同。 (二)当句对的各种形式 1、并列结构的当句对 常见的当句对是并列结构的互相对应。在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已经知道,只要同为并列结构,即便结构内部存在不同词性也是可以相对的。如同“言论文章”对“丰功伟业”,用当句对规则来解释就是:上联 言论 对 文章,下联 丰功 对 伟业,只要能形成这样的“句中自对”,联律也认为这是一种工整的对仗。但如果下联的“丰功”改为“功勋”就不工整了,因为“功勋”并列结构不能与“伟业”偏正结构形成自对。 两个字的并列词组相对是当句对的最小单位,下面是大观楼长联中的一个对仗句: 喜茫茫空阔无边 上联“空”对“阔”,下联“英”对“雄”,形成句中自对,如此,空阔、英雄尽管词性不同也可以放在上下联的相同位置。用词组结构来解释,就是“两者同为并列结构”。 南拳北腿 七零八落 2、连续的并列结构(连环自对) 史君子花 朝白/午红/暮紫 想吾生竭力经营无非是 之/乎/者/也 三绝 诗/书/画 童子数椽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红面关/黑面张/白面子龙,面面护着刘先生 一竹/一兰/一石 2、不等字当句对 尽管字数不等,但只要自对的两个部分是相同结构的词组或句式即可。 风正民心顺(“风正”对“民心顺”) 红面关 黑面张 白面子龙 面面护着刘先生 3、隔词、隔句当句对: 是一原非一(是一、非一自对) 山高人自小(山高、人小自对) 黄莺歌红梅(黄莺、红梅自对) 地灵更喜人杰(地灵、人杰自对) 小忍构奇思,三落三升,大略定航向; 隔句自对常见于长联中,下例取自“昆明大观楼长联”: 趁蟹屿螺洲 梳裹就风鬟雾鬓 更萍天苇地 点缀些翠羽丹霞 4、分句当句对 世事亦何常,成固欣然,败亦可喜; 上联“成固欣然”与“败亦可喜”成对,下联“人皆欲杀”与“我独怜才”成对。 游不遍七二峰衡岳,流不尽八百里洞庭 ,无限吟情,如此江山容我醉; 这是一个多至八言的分句自对例子。前两句为自对,而上下联相对应的两句结构却大不相同。 一桌子点心 半桌子水果 哪知民间疾苦 一楼何奇 杜少陵五言绝唱 范希文两字关情 滕子京百废俱兴 吕纯阳三过必醉 诗耶儒耶吏耶仙耶 前不见古人 使我怆然涕下 这是分句的连环自对,即排比句。此例五个排比句上下联的句式结构是不相同的。除此之外,此联前后分句中尚有多处词性宽对,值得玩味。 【参考浏览】楹联仓库-春联:http://www.zhgc.com/ylck/p_dl2/ch.asp (在各种字数的春联中,尝试寻找含有当句对的作品) 六、联绵词 联绵词在有的书刊文章中写作“连绵词”,还有人认为应写作“连绵字”。联绵词的语音表现形式为双音节,书面形式写成两个汉字,但这两个汉字大多只是两个语言符号,拆开来便不能表达原来的意义。 1、构成联绵词的两个汉字拆开后都不能单独表达意义。如“蝙蝠”、“唏嘘”、“朦胧”、“囫囵”等,这些联绵词都不能拆开,拆开后都不表示任何意义,它们只是一些语言的书面符号而已。由于它们本身不具有任何意义,所以,这些字都不能与其它任何字构成另外的词。 2、构成联绵词的两个汉字拆开后,其中有一个字能单独表达意义,另一个字则不能单独表达意义。又分两种情况: 3、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拆开后,都单独有意义,且能与别的字构成另外的词。但拆开后的字义与该联绵词本身的意思没有联系,它们也不可能用双音合成词的任何一种构词方式组合成该词的意思。比如,“仓促”这一联绵词,拆成“仓”、“促”两字,它们的意思分别为: 以上文字摘录自卢广庭先生的文章《怎样识别联绵字》。在另外的文章中,诸如“空阔、英雄、短长、冰炭、伪真、今古”这样的明显属于同类单音节词组成的并列词组也被划入联绵词范围。这些词超出了上述3种情况,主要特征是拆开后的字义和原来的词义均有联系。这不是本节要讨论的重点。其实,由于对联规则允许联绵词和并列式词组对仗,因此初学对联者可以把两个字的并列词组看成广义的联绵词,或者把联绵词看成特殊的并列词组,均无大碍。 在对联中,同词性和不同词性的联绵词、并列词组都可以在上下联中相互对应。联绵词、并列结构双字词的对仗也就是句中自对的最小单位。如同上面提到的“英雄”对“空阔”。楹联中这种例子很多,故不再举例。 【参考浏览】楹联仓库-春联:http://www.zhgc.com/ylck/p_dl2/ch.asp (在各种字数的春联中,尝试寻找含有联绵词的作品) ******** 【本讲重要概念】词性,词类,实词,虚词,词类活用,词组,句子成分,同位重复,同位重字,异位重字,异位互重,工对,宽对,当句对,联绵词。 本讲涉及的概念和知识点较多,其中基础语法知识对大多数联友来说主要起到复习的作用。作为初级班,有些内容没有展开讲述,有关概念不用死记硬背,应在写作和鉴赏中融会贯通。 【参考阅读】新四声对韵(3楼):http://www.zhgc.com/bbs/dispbbs.asp?boardID=246&ID=157671&page=1 |
|
-- 作者:二月川 -- 发布时间:2011/4/1 16:55:56 -- ●●第四讲 对联章法 ———————————————————————— 【基本概念】 ********************************************* 从上下联的语义关系上来看,对联可分为正对、反对、流水对三种: 一、正对 上下联内容(语义)相似。是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大致相同的道理。它的内容构成主要是并列关系,各类字词工整相对,互为关联,互为补充,但同义的实词不可相对(否则易范“合掌”禁忌)。如: 龙藏巨海秋云淡 宝塔凌云,一日江山,无边清静; 这些楹联的上联与下联内容基本相似,它们互相补充,都只具有“一面性”的特点。这种形式的楹联在联语中占有相当比重。 二、反对 上下联的内容(语义)相反。在内容构成上有转折变换关系,目的关系,体现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性。所用的词语也多是反义的。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 宁为玉碎 横眉冷对千夫指 清风明月本无妨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中有“反对为优,正对为劣”的说法,就上述楹联以“反对”方式命意言事来看,确能引人注目,其艺术效果也不同一般。 三、流水对 亦称串对。即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的联语。如上下联独立起来都无意义,至少意义不全。所以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试看一副眼镜店联: 悬将小日月 上联是因,下联是果,由悬眼镜到看见东西是递进。还有《碾玉观音》中崔宁吃了酒的联语: 三杯竹叶穿心过 此联连贯递进因果关系都有。 要想着收咱失地 一失足成千古笑 上列对联,上下联的命意顺承连串,均有珠联璧合、一气呵成之妙。从这点看来,刘勰的“反对为优,正对为劣”的说法,也未免过于形式主义了。其实不论是正对、反对还是串对,只要立意好,构思巧,用词妙,富于哲理,令人感奋,即为佳联。 *********************************************** 一、并列关系 上下联在形式上平行并列,语气一致,上下联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同一个事物,以表示同一主题的称为并列关系,这种形式的联语常在句中用“也”、“又”、“既……又”等,也可以不用关联,不用关联词,称意合法。看游俊作成都武侯祠联: 作者抓住最能表现诸葛亮形象的两个方面,“两表”(即《前、后出师表》), “一对”(《隆中对》),对诸葛亮进行了歌颂。表现了他超人的才智和非凡的功绩。联语语言精炼,条理清楚,出语惊人。此类对联,浓笔重彩.形象鲜明,但如果处理不当,会有单调和重复累赘之弊。 二、连贯关系 上下联按时间顺序叙述连续的事件,或者按意义上的承接关系构成,称连贯关系,关联词多用“已……又……”、“才……又……”等。例如: 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被逼将台、澎列岛割让日本,其后有些人主张办海军以图强,可慈禧却把海军的公款拿去建供她个人享乐用的颐和园,国人无不气愤,有人写出上联予以讽刺。 三、递进关系 对句和出句的关系从小而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关系被称为递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况”、“更”、“不但……而且”等。如一理发店联: 在叙事层次上,下联比上联更深一层,下联化用白居《草》中诗歌句“春风吹又生”,寓意尤浓,此为联句的高妙之处。有的联省去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而并不减其递进的意思。如一旅社联: 联话末用关联词,但仍是表示一种递进关系,放入此类。 四、假设关系 出句提出假设,对句作出结论,这种句法关系称假设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若”、“如”、“便”、“如果……就”、“要是……就”等等。如启功所撰一联: 上联出句提出假设,对句推出结果,意思是说如果能将名利视为杯水一样清淡,你会觉得农家的清茶胜过酒的香醇。 五、条件关系 即出句提出条件,对句得出结果,这种句法关系就是条件关系。例如: 天地入胸臆 略翻书数则 “多勤寡欲”是条件,“益寿延年”是结果,只有条件具备才能达成结果。以上三联均属此类。 六、转折关系 出句推出条件,对句却从相反的方向去叙说,称转折关系。这种句法在对联中很常见。常用关联词“但”、“却”、“然”等,但也有不用者。如一理发店联: 上联“毫末技艺”在于抑,下联“顶上功夫”,意在扬。 文章真处性情见 此联虽未用关联词,不难看出仍为转折关系。两种境界有弥缕之感,但其转折处却是山回路转,柳暗花明。关联词的取舍,全在于作者对内容的处理以及作者的文辞好恶,此无定法。 七、选择关系 上下句分别说两件事,表示二者择一,称为选择关系或称取舍关系。常用“宁……不……”、“与其……不如……”、“但”、“不”等,如: 联句以“宁……不……”关联直抒胸臆,表现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英雄气概。再如一婚联: 可以看出,这是一对身居两地的新婚夫妇,为表达爱情的真挚而撰写的对联。 八、因果关系 出句和对句分别推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般出句讲原因、理由,对句讲结果、或做出结论,但也有倒装者。例如一棉花店联: 前一句是因,是说棉花大丰收的景象,后一句是果,是说大家有了棉衣,再不觉得冬天的严寒。再如雁门关联: 此为因果倒装句式,出句是结论,对句是理由,倒装句式,可增添对联的文学色彩。 九、目的关系 出句和对句是表示目的和行动的关系。或者出句是目的,对句是行动或措施,但也有互为倒装者。看下联: 出句说的是要做的事,即行动;对句说的是目的。再看一联: 此联为石达开所作。出句是说再不能忍受“夷狄”(清统治者)对我们的压迫,意在行动起来;下联说的是要达到的目的,此联即为倒装式。 |
|
-- 作者:二月川 -- 发布时间:2011/4/1 16:57:13 -- **************** 本节全文引用张东继先生的《“内容相关”谈》。 《“内容相关”谈》——张东继 笔者在对联讲座讲到“内容相关”之后,有学员举出一些上下联一写人、一写物或一写事、一写理,似乎不“相关”的联例进行质疑。为此,我写点文字,发点议论。 上下联“内容相关”是对联的特点之一,也是构成对联的一个要素。所谓“相关”,是说上下联的内容必须彼此关联,不能风马牛不相及。上下联的关系,有的相向,有的相反,有的相继或相补,有的相交或相同,总之,是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一)“内容相关”,并非内容都相同 上下联内容相同,但并不要求都相同,且多数对联上下联内容是不同的,但必须相关。内容相同的上下联是围绕同一事物或同一现象,但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表达方式去阐述,而不是上下联的重合。如: 南宋状元宰相; 这些对联,上下联不仅“内容相关”,而且“内容相同”,所表达的是同一件事或同一个人的两个(几个)方面。第一联祝颂同一个人一百四十一岁高寿,但上下联的数学算式不同而已。第二联以“状元宰相”赞扬其官位之高,以“孝子忠臣”赞扬其道德之美,所颂扬的则是同一个人(文丞相)。 上下联内容相同的对联,如果思路狭窄,又大量运用同义词,表达不得法的话,就很可能要犯“合掌”的错误。请看: 上下联不仅内容相同,其实是内容相重,而且大量运用同义词相对,“布谷”与“子规”属同一事物的两种名称相对,是典型的“合掌”病联。当然,内容合掌,主要看语意,并非一律排斥个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相对。 上下联内容不同,但必须“相关”。如: 一写“池上竹”,一写“月中游”。上下联所述事件各异,但反映了苏轼的生活经历(均集苏轼诗句),内容不能说不关联。 总之,上下联“内容相关”并非内容相同;内容不同,但必须相关。 (二)“内容相关”看主题 对联同文学作品一样,不仅有内容,而且有主题。总是内容表现主题,以主题统帅内容。上下联常常是在一个主题统帅下的两个方面。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从内容看,上联颂“七十二健儿”,下联述“四百兆国子”,但共同表达一个主题:沉痛悼念广州起义的死难烈士,热情歌颂辛亥革命战士的英雄壮举,反映全国人民反对清王朝的共同愿望。 良工造物维其巧; 表面看,上联说“造物”,下联写“诲人”,内容各异。其实,下联是上联的类比和引申。对联不仅宣传了按规矩制出竹木产品的精巧,而且进一步说明教育人也必须按一定的道德标准、一定的法规和一定的文化水准进行,这便是此联的主题。“大匠诲人”语出《孟子?告子上》:“大匠诲人,必以规矩。”所谓“大匠”是指在学艺上有重大成就而为众所敬仰的人。 缺乏主题(中心)的对联,上下联内容也必然难以关联。 (三)“内容相关”看“正”“反” 正对、反对、串对的类别就是根据对联内容来划分的。不管哪一种“对”,都必须上下联“内容相关”。正对的内容相关,而“反对”是否“内容相关”呢?请看: 生经白刃头方贵; 有好儿孙当是福; 但以诗书教子弟; 第一联说生与死的意义,是人生的两极关系,旨在颂扬烈士死的意义。第二联从“有好儿孙”和“无多田地”对“福”与“贫”的看法,上下联是辩证关系。第三联“教子弟”与“论英雄”旨在下联,上下联是衬托关系。此三联的上下联内容均一正一反,但彼此的内涵及逻辑关系都是很紧密的。 反对的上下联是从相反或对立面的角度写的,使之互相映衬,鲜明对照,相反相成,共同表达一个中心。但相反的事物(道理)必须互为关联。或有必然的逻辑关系。下面一联,上下联意思虽相反,但无逻辑关系,彼此内容也不关联,故不成对联: 坚持重教尊师方向; “重教尊师”与“贪污受贿”虽是一正一反,但两者不存在对立关系,没有内在逻辑关系。如果将“重教尊师”改成“勤政爱民”则可成联。 串对,是把一件完整的事或一个完整的意思分作两步表达,即把一句话分作两句来说,组成上下联,共同表达一个中心。因此,上下联的内容是密不可分的。上下联的关系有递进、转折、选择、假设、条件、因果、顺承等等。例子就不必赘述。 (四)“内容相关”看技法 有些对联,由于用了某种巧妙的技法,便把迥然不同的两种事物组成相互关联的对联。技法很多,这里只谈两种: 衬托技巧:为了突出某一事物,便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放在一起作陪衬,这就是衬托法。如: 鸟欲高飞先振翅; 凛列风霜知劲草; 此二联的上联讲的是自然界的“鸟”与“风霜”、“劲草”,下联写的是人。上下联正是用了衬托法才使之关联,即用“鸟欲高飞”衬托“人求上进”,“知劲草”衬托“识英雄”。两联的主旨都在下联,即用上联衬托下联,上联是衬体,下联才是本体(主体)。 答问技巧: 答问有设问、反问两种方式。其中有本联答问和上下联答问等不同形式。为了阐述上下联的关系,这里只谈上下联答问式。如: 桃花尽日随流水; 泪挥湘竹斑多少? 第一联是唐诗集句联,下联设问,不必回答,也难以回答。与上联虽无答问关系,但有类比关系。第二联上下联各自设问,都无须回答,谁也回答不了。故意分别设问统一于一个主题:湘妃悼念与思念舜的殷切。双重设问是为了强化感情。 总之,上下联“内容相关”是鉴赏、评析、创作对联的要求之一。除了无情对以外的其它形式对联,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达到这一要求。 ******************** 所谓合掌,即同义相对。指的是上下联讲的是同一个意思,或者上下联使用了同义词。撰写对联,应当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尽量丰富的内容。在字数不多的情况下,如果还意思重复,就没有多少内容了。这就是要“忌”的道理。例如下面一副合掌联: 广宇就是长空;翔云即为展翅。下联的意思完全是重复上联的。这样,八个字中。四个字就算白用了。这种情况相对来说要少一些,但部分词语意思相同者,则时有所见。例如: 此联后三字上下意思有别,但“赤县”就是“神州”的另一种说法,上下意思又雷同了。这种部分词语在意思上的雷同,也是合掌,也应尽力避免。然而,这种合掌,常常被人忽视,即使一些长于撰联的人,有时也在所不免,这就更应引起注意了。“正对”是合掌最容易出现的场合。 下面这些合掌例子,联友自己体会分辨: 发家勤为本 生意兴隆通四海 黑白颠倒几时了 ******** 【本讲重要概念】正对,反对,流水对,合掌禁忌 一般而言,写对联是无成法可循的。一旦形成陈规,便会束缚人们的思维,失去了活力。“只可取意,不可取法,意有真意,法无定法,以古为法,以今为意”(袁枚语)。 【本讲参考阅读】4-10楼:http://www.zhgc.com/bbs/dispbbs.asp?boardID=469&ID=157671&page=1 [此贴子已经被云岫无心于2011-4-18 23:18:19编辑过] |
|
-- 作者:索尼 -- 发布时间:2011/4/4 17:36:20 -- 我来领教材啦,谢谢老师! |
|
-- 作者:索尼 -- 发布时间:2011/4/4 17:37:46 -- 在哪儿上课呀 请老师告诉我 |
|
-- 作者:云岫无心 -- 发布时间:2011/4/4 20:10:21 --
以下是引用索尼在2011-4-4 17:37:46的发言: 在哪儿上课呀 请老师告诉我 ![]() 领了教材就可以学习啦,课堂作业待正式开学后统一发放,部分活动已经在活动室开展,欢迎参加,网校以自学为主,有问题可以到答疑室提交,也可以加入14期QQ群交流,群号:107334179 |
|
-- 作者:小月远云 -- 发布时间:2011/4/7 19:28:42 -- 老师辛苦!领教材了,谁送我一个书包吧? |
|
-- 作者:樱若 -- 发布时间:2011/4/9 21:17:19 -- 来学习了 |
|
-- 作者:优雅国粹 -- 发布时间:2011/4/15 20:47:06 -- 感谢老师们的辛苦工作,我把教材全部打印了!!谢谢老师们!!! |
|
-- 作者:草上雄风 -- 发布时间:2011/4/18 11:21:01 -- 【本讲参考阅读】4-10楼:http://www.zhgc.com/bbs/dispbbs.asp?boardID=246&ID=157671&page=1 |
|
-- 作者:优雅国粹 -- 发布时间:2011/4/27 11:16:52 --
|
|
-- 作者:海的世界 -- 发布时间:2011/5/11 21:42:49 -- 世界前来报到,本章学完。谢谢老师。 |
![]() |
|
页↑首
滇ICP备17008350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