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国粹论坛  (http://www.zhgc.com/bbs/index.asp)
--  ●无情前哨  (http://www.zhgc.com/bbs/list.asp?boardid=422)
----  [分享]  无情对“动词分类”  (http://www.zhgc.com/bbs/dispbbs.asp?boardid=422&id=209328)

--  作者:丑时
--  发布时间:2010/4/15 9:43:18

--  [分享]  无情对“动词分类”



            无情对“动词分类”

                    刘可亮(丑时)


  实践证明,无情对中的“动词对”,有工宽之分。到底怎么分?目前,还没有人整理或提供较科学的分类模式。这无疑是制约无情对发展的一个“瓶颈”。

  本人实践时间短,资历浅,按某前辈的说法,本来是没有做这件事的资格的。现在既然资历老、水平那么高的同志这么多年也没做,现状还是这个现状,只好选用折中的办法了。我来抛块砖头,请大家提意见完善,这事也是可以做好的。

  
一、动词的基本分类

  1、行为类:如,走、坐、看、听、打、拿
  2、心理类:如,爱、恨、怕、想、思、恐
  3、变化类:如,有、在、存、无
  4、判断类:如,是,非
  5、能愿类:如,能、会、愿、敢、应、要
  6、趋向类:如,上、下、进、出、回、来、过、起
  7、形态类:如,动、静、流、转、生、死、飘、飞、落、定
  8、运算类:如,加、减、乘、除

  
二、判断原则

  很多汉字是隐藏的“动词词素”。当最终的无情作品完成后,不管一个字在句中的实际词性是什么,也不管它的基本的常用词性是什么,更不管它是使动还是活用,只要一组词离开句子考察时,是“以动词义”形成工对,就先按以上八类进行判断。然后再进一步细分。

  1、在无情对中,形成工对的动词,属于以上同一类的,一般可以认为它是小类工对;

  2、以上八大类动词,根据功能相似性,“行为类”、“趋向类”、“形态类”比较接近;“心理类”与“能愿类”比较接近;“变化类”与“判断类”比较接近。这样的接近类相对,可视为“石工”;其他的大类之间交叉相对,则属于“瓦工”及以下了。

  3、分类还应注意“因势而变”。在特定情境下,以上类别可能退而成为“大类”。特别是行为类动词中,与某一器官相关的动词,可以归为更小的类。
  比方说:与嘴有关的行为类动词“吻”“亲”“启”,就成了一小类;与手有关的“打”“锤”“指”“掐”和与脚有关的“踢”“铲”“蹬”,它们都属于与四肢有关的“行为类动词”,在特定的创作情境中,进一步细分,就分属于更小的小类了。

  4、根据“同义词”或“反义词”判断工宽。在以上六大类动词中,“小类”分割的极致,就是“同义词”与“反义词”,它们是最小的“玉工”小类了。如果在实践,特别是赛事中,这种小类,当然是最无懈可击的了。近义词,在它们面前,也只能退而为次席了。

  所以,动词的“玉石瓦泥”之分,是因势而变的。

  (注:本文2010年4月完成初稿。讨论期间,得到了赤兔马、曲水流觞等10多位老师的积极支持。目前为第一次修订稿。将来,还要进行修订,欢迎提宝贵意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6 10:38:12编辑过]


--  作者:曲水流觞
--  发布时间:2010/4/15 10:39:10

--  

  难得丑时一片苦心!顶!
  其实,动词类若细敲,还有使动、活用类等哈


--  作者:贝啃鲍耳
--  发布时间:2010/4/15 11:16:26

--  

  应该这样分类,否则动词用滥了,就会失去无情对的美感。
  当然最好还是转换词性最好,不然按分类工对就有情了。


--  作者:丑时
--  发布时间:2010/4/15 11:28:52

--  

  

以下是引用曲水流觞在2010-4-15 10:39:10的发言:
  

  难得丑时一片苦心!顶!
  其实,动词类若细敲,还有使动、活用类等哈

  其实,动词类若细敲,还有使动、活用类等哈
  
  谢曲老!记下了:)


--  作者:孤云牧雪
--  发布时间:2010/4/15 12:44:10

--  

  实义动词与非实义动词


--  作者:雨夜思君
--  发布时间:2010/4/15 13:29:28

--  
以下是引用贝啃鲍耳在2010-4-15 11:16:26的发言:
应该这样分类,否则动词用滥了,就会失去无情对的美感。
当然最好还是转换词性最好,不然按分类工对就有情了。

同意此说:)


--  作者:秋风听雨
--  发布时间:2010/4/15 13:36:14

--  

  个见以为分类不宜过细。


--  作者:溪谷
--  发布时间:2010/4/15 13:58:52

--  

  

以下是引用秋风听雨在2010-4-15 13:36:14的发言:
  个见以为分类不宜过细。

  赞同!


--  作者:翡莲居士
--  发布时间:2010/4/15 14:12:06

--  
动词相对名词、形容词,比较抽象。很多时候需要仔细体会推敲,方能理解其中妙趣。丑管的看法个人表示支持。

--  作者:流云的鹰
--  发布时间:2010/4/15 14:40:40

--  [分享]  无情对“动词分类”

  我昨天写了一句“离堆堰都江”,这“堰”字是否堪入“动词”之列?其实,名词的动词化,是个无底洞。。。


--  作者:丑时
--  发布时间:2010/4/15 15:01:29

--  
以下是引用流云的鹰在2010-4-15 14:40:40的发言:
我昨天写了一句“离堆堰都江”,这“堰”字是否堪入“动词”之列?其实,名词的动词化,是个无底洞。。。


  所以我在1楼说这句话,一言以蔽之:

  很多汉字是隐藏的“动词词素”。当最终的无情作品完成后,不管一个字在句中的实际词性是什么,也不管它的基本的常用词性是什么,只要一组词是“以动词义”形成工对,就先按以上六类进行判断。然后再进一步细分。
--  作者:助听器
--  发布时间:2010/4/15 16:28:19

--  

  顶!


--  作者:looqu
--  发布时间:2010/4/16 12:14:12

--  

  好吧,既然丑斑斑看的起,就说几句外行话!个人才疏学浅,不到之处还请指正!
  愚认为:动词乃句之腰!联系句之头尾,动词对应的粗细,对联的效果影响非常大,
  尤其是动词转性会使得整句结构发生变化,几乎可以弱化其他词的作用!所以偶认为:动词越细,并且能转性者为优


--  作者:赤兔马
--  发布时间:2010/4/16 17:05:00

--  

  丑管归纳的不错非常有益于把握无情对的准确用字。
  还有形态类如:动、静、流、转、生、死、飘、飞、落、定,
  还有运算类如:加、减、乘、除、等等。


--  作者:联海学泳
--  发布时间:2010/4/16 19:17:42

--  

  学习!


--  作者:金属段五
--  发布时间:2010/4/16 19:32:05

--  

  小的觉得无论如何,两个能对的词得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起的


--  作者:LANLONG888
--  发布时间:2010/4/16 20:36:11

--  

  

以下是引用looqu在2010-4-16 12:14:12的发言:
  好吧,既然丑斑斑看的起,就说几句外行话!个人才疏学浅,不到之处还请指正!
  愚认为:动词乃句之腰!联系句之头尾,动词对应的粗细,对联的效果影响非常大,
  尤其是动词转性会使得整句结构发生变化,几乎可以弱化其他词的作用!所以偶认为:动词越细,并且能转性者为优

  颇有心得,赞同


--  作者:wwmmm
--  发布时间:2010/4/17 20:39:04

--  

我【wwmmm】的观点:

1、动词分类,要有依据,不能与语法理论相悖。

2、各类之间的名称,必须是(尽量做到)并列关系。

3、似可以分成“涉人动词”、“涉物动词” “涉人兼涉物动词”三类。建议试试。

---------------------------------00

此分法是否可行呢?试如下:

1 “涉人(含动物)动词”:愁

求(所有与人及动物动作有关的动词)

2 “涉物动词”:涨 (除人及动物动作有关的动词,即涉及自然界自身运动的动词)灌

3 “涉人兼涉物动词”: 变、老、吹、摇、晃、咬、生、死

断滚

在这种三大类以下可以再细分。如涉人(含动物)动词之下,再分思考类,口动类,手动类,足动类。【比方说:与嘴有关的行为类动词“吻”“亲”“启”,就成了一小类;与手有关的“打”“锤”“指”“掐”和与脚有关的“踢”“铲”“蹬”,它们都属于与四肢有关的“行为类动词”,在特定的创作情境中,进一步细分,就分属于更小的小类了。丑时

可以预见,“涉人(含动物)动词”可能最多。

&--由名词转用动词的,单列。如:铲、锄、锤、枕、罩、刷

&--由两个动词字组成的动词组,单列。如:清除,留用,攀登,照顾,投掷,盼望,移动,粘贴,抄写,吃喝,驾驭

&--由两个动词字组成的名词组,不列。如:开关,出访,摩擦,

印刷,评弹,指挥

佩服丑先生敢于抛砖的精神,支持!

--------------------------------------------------00

附:【丑时】

1、行为类:如,走、坐、看、听、打、拿
  2、心理类:如,爱、恨、怕、想、思、恐
  3、变化类:如,有、在、存、无
  4、判断类:如,是,非
  5、能愿类:如,能、会、愿、敢、应、要
  6、趋向类:如,上、下、进、出、回、来、过、起

&--“行为、心理、变化、判断、能愿、趋向”之间似乎界限不明。

如:想(心理)、愿(能愿)之间的差别。

&--3、变化类:如,有、在、存、无丑时】“有、无”不是动词吧?



--  作者:wwmmm
--  发布时间:2010/4/17 20:40:26

--  

  动词越细,并且能转性者为优 -----------有理。


--  作者:wwmmm
--  发布时间:2010/4/17 20:44:21

--  

  【looqu】愚认为:动词乃句之腰!联系句之头尾-----------不一定,如果是无主句的话。
  
  例:听不懂 吃不好 快乐在明天 天天发愁


--  作者:丑时
--  发布时间:2010/4/17 20:56:38

--  
以下是引用wwmmm在2010-4-17 20:39:04的发言:

我【wwmmm】的观点:


1、动词分类,要有依据,不能与语法理论相悖。

2、各类之间的名称,必须是(尽量做到)并列关系。

3、似可以分成“涉人动词”、“涉物动词” “涉人兼涉物动词”三类。建议试试。

---------------------------------00

此分法是否可行呢?试如下:

1 “涉人(含动物)动词”:愁

求(所有与人及动物动作有关的动词)


2 “涉物动词”:涨 (除人及动物动作有关的动词,即涉及自然界自身运动的动词)灌

3 “涉人兼涉物动词”: 变、老、吹、摇、晃、咬、生、死

断滚

在这种三大类以下可以再细分。如涉人(含动物)动词之下,再分思考类,口动类,手动类,足动类。【比方说:与嘴有关的行为类动词“吻”“亲”“启”,就成了一小类;与手有关的“打”“锤”“指”“掐”和与脚有关的“踢”“铲”“蹬”,它们都属于与四肢有关的“行为类动词”,在特定的创作情境中,进一步细分,就分属于更小的小类了。丑时

可以预见,“涉人(含动物)动词”可能最多。

&--由名词转用动词的,单列。如:铲、锄、锤、枕、罩、刷

&--由两个动词字组成的动词组,单列。如:清除,留用,攀登,照顾,投掷,盼望,移动,粘贴,抄写,吃喝,驾驭

&--由两个动词字组成的名词组,不列。如:开关,出访,摩擦,

印刷,评弹,指挥

佩服丑先生敢于抛砖的精神,支持!

--------------------------------------------------00

附:【丑时】

1、行为类:如,走、坐、看、听、打、拿
  2、心理类:如,爱、恨、怕、想、思、恐
  3、变化类:如,有、在、存、无
  4、判断类:如,是,非
  5、能愿类:如,能、会、愿、敢、应、要
  6、趋向类:如,上、下、进、出、回、来、过、起

&--“行为、心理、变化、判断、能愿、趋向”之间似乎界限不明。

如:想(心理)、愿(能愿)之间的差别。

&--3、变化类:如,有、在、存、无丑时】“有、无”不是动词吧?

  wwmmm老师的三类分法也很有见地。不过,估计按这三类,还是过宽,不能解决所有的实用之需。

  我这六类,不完全是我的归纳。是在别人归纳的基础上概括的。


--  作者:翡莲居士
--  发布时间:2010/4/17 21:53:14

--  
回wwmmm:
请教阁下,“有”、“无”若不是动词的话,那是什么词?

--  作者:looqu
--  发布时间:2010/4/17 23:18:21

--  

  

以下是引用wwmmm在2010-4-17 20:44:21的发言:【looqu】愚认为:动词乃句之腰!联系句之头尾-----------不一定,如果是无主句的话。
  
  例:听不懂 吃不好 快乐在明天 天天发愁

  既然各位鼓励,偶在多说几句,前面偶只是说了个泛泛的一般形式,当然不能全面覆盖,毕竟句子中可以没有动词,比如主谓句里,谓语可以用形容词!不过这里谈的是动词的问题,自然就强调了动词的作用!
  还有个人认为动词所处的位置也决定了它的重要性,比如:动宾词组里的动词,没有在谓语位置上的动词作用强!“有”“无”具有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词性!副词很多时候可以放在动词和形容词位置,也有腰的作用,不过比较难转性!个人这么认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17 23:24:30编辑过]

  
--  作者:古乐雨
--  发布时间:2010/4/18 18:31:43

--  

  有点难明,觉得单一个动词,头就晕了。


--  作者:鸿禧
--  发布时间:2010/4/19 19:00:34

--  

   名家手笔,贤哲心肠;
   诲人不倦,联海慈航。


--  作者:wwmmm
--  发布时间:2010/4/29 18:37:33

--  

  这种就事论事的讨论,真好!
  
  “有”“无”具有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词性!
  
  “有”“无”在动词时候的例句,请举例。
  
  以下是吗?
  有太阳
  有车票
  有喜了
  有可能
  有所谓


--  作者:looqu
--  发布时间:2010/5/3 10:01:54

--  

  

以下是引用wwmmm在2010-4-29 18:37:33的发言:
  这种就事论事的讨论,真好!
  
  “有”“无”具有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词性!
  
  “有”“无”在动词时候的例句,请举例。
  
  以下是吗?
  有太阳
  有车票
  有喜了
  有可能
  有所谓

  
  您很有才,总与课本叫板!(此“有”为会意动词)
  本人才疏学浅;有时候也讲不清楚!(此“有”为形容词)
  有烦您去百度查一下,也许就能解答您的问题!(此“有”为副词)
--  作者:wwmmm
--  发布时间:2010/5/4 22:34:56

--  

  关于“有”--我今天特地查了一下字典:引如下:
  
  ●
  
  

  ◎ 存在:~关。~方(得法)。~案可稽。~备无患。~目共睹。

  ◎ 表示所属:他~一本书。

  ◎ 表示发生、出现:~病。情况~变化。

  ◎ 表示估量或比较:水~一丈多深。

  ◎ 表示大、多:~学问。

  ◎ 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劳。~请。

  ◎ 无定指,与“某”相近:~一天。

  ◎ 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夏。~宋一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5-4 22:39:50编辑过]

  
--  作者:wwmmm
--  发布时间:2010/5/4 22:44:07

--  

  

  同时又查了“无”字,引如下:
  
  ●
  
◎ 没有,与“有”相对;不:
  ~辜。~偿。
  ~从(没有门径或找不到头绪)。
  ~度。~端(无缘无故)。
  ~方(不得法,与“有方”相对)。
  ~非(只,不过)。
  ~动于衷。~所适从。


--  作者:巴山云雨
--  发布时间:2010/5/8 21:17:11

--  

  狂顶丑时老师!动词在无情对中若能得以规范,善莫大焉。。。


--  作者:一壶淡酒
--  发布时间:2010/5/9 11:23:38

--  

  非常佩服丑时老师,顶下学习。
  我常被无情对的既要字工又要无情晕死。


--  作者:丑时
--  发布时间:2010/6/1 21:03:41

--  
顶上来继续讨论,便于今后整理:)

我这里说明一点:
  无情对的“字工”,不是上下比对应的字在句中的“本来意义”和“本来词性”工对。恰恰相反,直接考察,往往是“不工”的。通常,只有当理解为“别的意义”和“别的词性”,才工对。

  所以,考察动词工宽时,本法适用于“别解之后的动词工对”。词素在上下比中的实际词性,不用理它。
  例:
  出句:僧来云正过
  对句:道上念真经

  此无情作品,我们在考察时,发现它字字对仗工整,是因为把“上/来”“念/云”“经/过”组合理解为动词对。至于“上”“云”“经”在句中实际是名词,不用理它。
  我们在判断时,只要判断“上/来”“念/云”“经/过”作为动词,是工是宽就行。

  以上如果不理解清楚,就会越理越乱!

--  作者:腐儒
--  发布时间:2012/2/13 14:50:00

--  

  丑时在无情句的小类工对上最扯蛋的说法就是根据字的使用冷热度来把字分为啥玉工瓦工石工~~~
  若真如此划分,那小学生是最适宜玩无情句的了。因为他认识的字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反过来,大学生的字便是泥工或不工了,因为很多字小学生认都认不识~~~
  看到这个帖子,至少说明了一点:丑时在进步!
  同一小类中两个字有相同属性的、不管他在具体使用中是什么属性,对于无情句来说,都是小类工对。(这里可不管是古用法和今用法,也不分热门和冷门的!)
  相反,同一小类相同属性的两个字,是不是无情对法,则要依据其在句中的具体属性来判断。相同属性的,则为非无情对法。(这一条,尤其针对的是在句中担任主谓宾成分的字)
  当然,某个字的非无情对法,只要不影响整句的无情,应该被允许。创作,总还是宽松点好~~~~
  真心希望丑时有更大的突破!


--  作者:丑时
--  发布时间:2012/2/13 15:39:21

--  
呵呵,根据冷热分玉石瓦,有其现实意义。
1、不这样分,面对几十句优秀句,这裁判怎么当?
2、文艺为大众服务,无情对要飞入寻常百姓家,要倡导大家多用绝大部分读者一眼能看明白的字;
3、无情对以字工为基石。越易理解,越能凸现其特色。冷了,偏了,当然有点劣势:)

我这么做,就是要腐儒(迂腐的儒生)何妨一下楼:))

--  作者:腐儒
--  发布时间:2012/2/13 17:36:32

--  
就你那三点意义,说明迂腐的恰恰是你自己!
不错,文艺是为大众服务的,但同时,它又有引导和教育大众的义务。文艺不是妓女,谁想上就上。就算是妓女,你也还得有钱不是。就好像奥运会,人人都喜欢,但不是人人都能当运动员。就算你不想当运动员,只想当观众,也不是每个观众都能看明白其中的精彩。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所以需要裁判,需要解说员。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普及,来提高人们的欣赏水平。而不是降低标准,去迎合观众,一如春晚上的某些小品相声!
多义性是汉字的最大特点。无情对正是根据这一特点来使对句产生歧义让人有心领神会的认同感。汉字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然后归纳出来的。它在某个时期某个地区可能会出现使用的冷热现象,但汉字和字义的本身是没有冷热之分的。比如台湾,对字和意的使用,就更接近于五四时期的白话文。
为什么有人会认为无情对的作用是炼字?这就是因为要想使用无情对法去对好一个句子,你就必须要弄清句子里每一个字的全部含义。也就是说,你在运用无情对法时,就是在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汉字。
一个连字都不认识的人,你让他去欣赏无情对,岂不是笑话?
关于裁判一说,俺觉得问的太幼稚了,呵呵~~~如果连小类工对都做不到,你还认为那是无情对吗?
至于其他的,比如
  出句:僧来云正过
  对句:道上念真经
俺要是裁判,认为不怎么样。俺会对
  出句:僧来云正过
  对句:老死不相交

--  作者:丑时
--  发布时间:2012/2/13 18:52:39

--  
我在裁判中对冷和偏的控制,没有你说的这么吓人吧:)
很多时候,我也认为,读者不理解,那怪不得作者。

当然,每个人对“冷热”的认识还是略有区别,比如我和你。但我相信我们绝大部分判断是一致的。——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啊。

--  作者:孤云牧雪
--  发布时间:2012/5/6 10:54:51

--  

  若能具体分类,则大善也,然工程相当之浩大。


--  作者:补拙斋
--  发布时间:2014/7/16 12:11:55

--  

  学习,欣赏!赞同丑时先生的观点!这是大学课程,对小学生不做要求,对中学生只做选修课,学不学凭各自兴趣,不可勉强,学术有专攻,绝非反对普及,绝非把泥工瓦工拒之门外!


--  作者:wwmmm
--  发布时间:2014/7/16 18:57:02

--  

  期待丑时先生的新结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7-16 19:07:09编辑过]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0.0 Sp2-SQL-商业正版
国粹网 版权所有
执行时间:406.25000毫秒。查询数据库3次。
当前模板样式:[国粹模板]
   页↑首

   滇ICP备170083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