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国粹论坛  (http://www.zhgc.com/bbs/index.asp)
--  ●诗钟版  (http://www.zhgc.com/bbs/list.asp?boardid=302)
----  [原创] 诗钟杂谈(一、关于“钟眼”)  (http://www.zhgc.com/bbs/dispbbs.asp?boardid=302&id=30206)

--  作者:疏竹
--  发布时间:2006/1/10 17:54:00

--  [原创]诗钟杂谈(一、关于“钟眼”)

  

  一、关于钟眼
  
   诗有诗眼,此观点提出于宋代,江西诗派尤为推崇。历代对于诗眼的定义,都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也指一篇诗的眼目即全诗的主意所在。(张国生《抓住诗眼 势如破竹》)如张先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字,最为精彩,练字极是了得!是为词眼。对于诗家而言,对此是不会陌生的,很多诗作,都因为诗眼的精彩,而流传广泛。
  
   对于对联而言,历代对联大家、对联书籍,均未出现过联眼的提法(也许是我的寡闻),而目前许多对联网坛、许多联评手对联眼一词的使用频率,正逐渐增高,而且,一些网站在组织对联学习时,也提出了让学员指出联中联眼的学习训练,我想,这可能还是从诗学中套用过来的,我们就假定联眼是有的(很惭愧,到目前为止,我还是无法分析出孙先生的180字大观楼长联的联眼在哪?)那么,联眼的定义,也应该与诗眼的定义差不多的:联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是联的主旨所在。
  
   现在,说到主题,关于钟眼,钟自然是指诗钟了。有“钟眼”这个慨念吗?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是不是说,每一个诗钟,都有钟眼,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就应该慎重了,个人认为,不是所有的诗钟作品,都存在钟眼钟眼只存在于比翼格诗钟里,即一到七唱(凤项格~雁足格),而对于其它诗钟而言,不存在钟眼。
  
   那么,钟眼是如何定义的呢?钟眼与上面所提到的诗眼联眼是有本质区别的!它并不是整钟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也更不是诗钟的主旨所在。正确的定义,应是:与所需嵌的字,所构成的一个固定词。”由于嵌字诗钟钟题的产生,是随意翻取字典所获得的两个字而得出来的,这两字的词性有时根本不相同,不能直接相对,这就需要找两个字,与之配成可对相对的词,才能完成这一诗钟,这就是钟眼。张西厢在《闲话诗钟》里,对钟眼的论述:钟眼须稳,务求不能移易钟眼,更以有来历为佳,例如「千雪」一唱「千眼西方般若佛;雪肤南内太真妃。」千眼出自佛典千眼千手观世音,雪肤出自长恨歌「雪肤花貌参差是」这两段话,说的是*这两个嵌字,与眼字配成的词,是为钟眼。王鹤龄先生更是直言何为诗钟钟眼,他在《诗钟与对联》一文中说道:嵌字体诗钟题目,如限嵌窗、夜一唱:窗虚权借月栖榻;夜静猛闻风打门。’“”“是不好用来直接相对的,组成窗虚”“夜静两个写环境的词,就可以据以成联了。根据题字组成的词在诗钟写作中称为‘眼字’。”香港词学大家郑水心先生,对“钟眼”的定义,稍有别于张西厢与王鹤龄两位,他在《诗钟全貌》中说:“钟眼只应用于嵌字方面,即在限定所嵌之字之上或下之一个字,皆曰‘钟眼’。要切实不浮,或成名词,或是典故。”

   在诗钟早期,是出现过把嵌字称之谓“钟眼”之说,但这种称谓法,目前已经不采用了,诗钟大师王贡南在《诗钟话》中,明确指出了把嵌字当“钟眼”的提法是错误的,他说道:“嵌字要有‘字’有‘眼’……盖题是‘字’,附题之字是‘眼’,合言之曰‘眼字’。一题到手,先寻眼字;眼字得,造句乃有范围。”

   现在,我们对于“钟眼”的内涵应该很清楚了:

  1、“钟眼”不同于“诗眼”“联眼”,它不是整钟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词),也更不是诗钟的主旨所在。

  2、“钟眼”是与嵌字所配成的一个词,或与嵌字相配成词的字,而并非嵌字本身。

  3、“钟眼”使用的目的,是为了使不同词性的两个嵌字,相配而成为一词,使之具有可相对性。

4、“钟眼”只能存在于比翼格诗钟中。
  
  
  
  
--  作者:冬儿
--  发布时间:2006/1/14 18:07:00

--  

  学习~~~受益!


--  作者:疏竹
--  发布时间:2006/1/19 10:43:00

--  

二、关于诗钟自对

时常有联友问我,诗钟是否允许句内自对,回答是肯定的!自对也是诗钟修辞手法之一。王鹤龄先生在《用词组构成的对句》一文中,列举了《燕山钟韵》第15期王福扬所作的《花*信*风》锦碎格一钟:“草长莺飞花有信;风轻云淡月无痕。”其中“长、飞”属动词,“轻、淡”属形容词,但由于它们各自形成了句内自对,诗钟成立,获得好评。又如,吴思本先生在《嵌字诗钟与整体思维》一文中,列举了《东·上》六唱一例:“铜琶铁板江东曲;流水高山海上琴。”其中“铜、铁”与“流、高”在严格的诗钟中,是不能属对的,虽“铜、铁”可以成为句内自对,而“流、高”连句内自对也不能成立,但该钟却被吴思本先生喻为“浑若天成”,何也?盖因此诗钟采用了句内词自对的手法,“铜琶==铁板”乐器自对,“流水==高山”曲名自对,最后又以“曲、琴”关联,这样就使上下比浑然一体,成为雄浑悠远之钟。近日于《16群下》评有一钟,是第11期淡露濯荷所作汤网格诗钟,嵌《离亭燕》:“燕雀难当鸿鹄志;离骚不比牡丹亭。”此钟《离骚》、《牡丹亭》是固定名词,而上比“燕雀”、“鸿鹄志”非但不是,还是两样事物的并列,整句也仅仅是化典而成,按严格的诗钟要求,以一物对两物,是要被指谪为“三脚钟”的,但 “燕雀===鸿鹄志”与“离骚===牡丹亭”形成巧妙的句内结构自对,则句意还是浑然一体。此钟除了其关联性需要斟酌外,钟格、韵律、属对,都应是合格的。象这种采用句内自对的诗钟,还有不少例子。

那么,是不是说,诗钟可以采用句内自对,使用时就毫无顾虑了呢?我们再看一下上面三个例子,若是以主谓宾这样的句子结构分析,除了自对部分以外,上下比的主谓宾大结构是完全相同的,因而,句内自对是必须建立在句子大结构相同的前提下,才获允许。

慨括以上所言,观点应该是:

1、 诗钟允许句内自对,形式有“结构自对”和“词自对”;

2、 诗钟句内自对的使用,必须建立在上下比句子大结构完全相同的前提下;

3、学习诗钟,需要了解与掌握句内自对这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但仍需把握其度,切勿使用过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9 10:46:23编辑过]


--  作者:疏竹
--  发布时间:2006/2/12 13:05:00

--  

  《为诗钟“云泥格”正名》---疏竹 2006年2月12日

  
   张西厢先生在《闲话诗钟》一文中,对诗钟“云泥格”的定义应是错误的,使得诗钟“云泥格”这一独特格式,混同于诗钟“两字碎锦格”中。这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例证得到说明:

  一、 定义相混

   张西厢先生在《闲活诗钟》一文中写道:“即将题字分嵌于两句中,但不得相对。”这是张西厢先生对诗钟“云泥格”的定义,并列举了两个例子:
  “云、泥”:云泥格
  青云直上鹏程路;华屋偏多燕垒泥(蔼士)

  “重、九”:云泥格
  十年有约归重耳;九合称雄败易牙(凤坡)

   而在同一文中,张西厢先生对诗钟“碎锦格”定义为:“亦称‘鸿爪格’,即将题字,分崁于钟联中,不得相连。” 并列举了一个两字碎锦格例子:

  “张、陈”:碎锦格

  满几陈编三寸烛;半肩行李一张琴(蔼士)。

   由以上“云泥格”与两字“碎锦格”的定义与例子分析,两者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既符合张西厢先生对“云泥格”的定义,又符合“碎锦格”的定义,因而,张西厢先生所说的“云泥格”并不是一个独特的诗钟格目,而是“碎锦格”的一种,即两字“碎锦格”。很多后学在进行“云泥格”这一钟格练习时,都按此写成了碎锦格诗钟,疏竹也曾这样写过。

  
  二、从对联格目可以得到例证

   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在《怎样作对联》一文(即网上广泛转贴的《长篇大话说对联》)中,从对联的角度对“云泥格”进行了定义:“所谓云泥格,是指将所要镶嵌的字,顺序镶嵌于上联的第二字和下联的倒数第二字的一种镶嵌格式。”这个定义虽然是以对联格目的形式描述的,但诗钟本身具有对联的共性,我们把这一对联格目定义,延伸到诗钟中,未尝不可。

  如:
  饮酒愿人容我醉;怡情与子赏花开。

  此联一说饮酒,一道赏花,“酒、花”二字分嵌于上下联中,更能加深读者对联意的理解。

  三、传统诗钟的例证

   赵永生先生查阅了前人许多诗钟集、诗钟活动纪实,写出了较为全面的《诗钟格目考述》,赵永生先生在文中,对诗钟“云泥格”的定义为:“鹭拳格 又名云泥格。拈平仄二字为题字,嵌于出句第二字及对句第六字,或出句第六字及对句第二字亦可。形如鹭鸶站立,两爪一立一蜷,借为格名。”看下面例子:

  《知·虎》鹭拳格
  闻鹃桥上时知乱,射虎山头数叹奇(谢汝铨 见《东海钟声》)

  《脾·妹》鹭拳格
  蜜脾自足中边味,泪滴同心姊妹花(吴纫秋 见《战诗门径》)

   由于张西厢先生在《闲话诗钟》一文里的权威但又是不正确的定义,使“云泥格”这一特定钟格与“两字碎锦格”相混,使许多后学无所适从,我们有必要为其正名。

   最后,引用赵永生先生的定义,为诗钟“云泥格”作结:

   云泥格又名鹭拳格:拈平仄二字为题字,嵌于诗钟出句第二字及对句第六字,或出句第六字及对句第二字。


--  作者:疏竹
--  发布时间:2006/3/2 15:40:00

--  

  

以下是引用疏竹在2006-2-7 16:19:00的发言:

本贴以下,我将陆续表明自己的观点,以供讨论:)
  

  

“1、收集作品的方式有别于传统诗钟。像网上的收集活动,有限时的,有不限时的;甚至还有两人共同创作的。”(都市村夫)

  

  

疏竹: 
  
  限时诗钟,符合传统诗钟的要求,属于比较严格的的诗钟范畴,过去是通过定期集会,由大家拟定诗钟活动的格式,或当场翻字典、或拈题而得,限时于香尽钟敲而止,当场交卷、当场会评,颇具刺激性。现在,由于社会使然,凡人匆匆,余暇不再,上面这种诗社钟会的活动几乎不复存在。现在的诗钟限时,是很宽松的,形式大体有两种,一是仍由诗社或出版社出题,向成员或社会征集,作者通过邮寄方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另一种就是网上出题,联友们不时跟贴提交作品。那么,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严格限时诗钟,还有可能恢复吗?疏竹通过一些调查,认为是可以进行的,现在网上流行的一些“聊天网”,以及QQ群,都可以给限时诗钟提供很好的平台,疏竹计划在5月之前,争取建立起诗钟QQ群,以便开展这项有意义、更具刺激性的宏扬传统国粹活动,界时还有赖于村长及钟友们的大力支持。

  

  

我们把在网上,不是通过QQ群或聊天网规定时间完成的其它诗钟,如村长所提到的“网上的收集活动,有限时的,有不限时的;甚至还有两人共同创作的”,都列入宽式诗钟的范畴。
  

  

  


--  作者:疏竹
--  发布时间:2006/3/2 15:44:00

--  

  

以下是引用疏竹在2006-2-7 16:23:00的发言:

  “2、字数上的宽限,如上面链接文章中的作品例子。” (都市村夫)
  
  
  
  

  

  疏竹:
  
  关于诗钟字数的问题,早期出现过单比5字的,之后统一为单比7字,整钟14字。第一,主要是为了体现诗钟的“诗”味,诗钟脱胎于律、绝,王彭年先生指出:“诗钟仅只是律诗中的一联,更具体一点说是七律的颔(颈)联”,保持其固有模式是必要的。第二,字数太少,不利于诗钟咏体的展开,缺少了韵味,字数过多,就不能体现以有限篇幅,吟咏出最多内涵的文体特色,降低了其趣味性。其实,在对联艺术中,本身就有一套与诗钟相对应的对联写作手法,从比翼格到分咏格,都有其规定,大家有时间不妨看看《长篇大论说对联》一书,里面说得很详细。因而说,诗钟的字数是固定14字不变的,多于或少于14字,可以列入对联的范畴。第三,诗钟的格律是完全依赖于诗律的,王彭年先生同时指出“诗钟本身本无独特的格律,一切都依附律诗而定;诗钟一联两句十四个字,当然也就不可能有押韵的要求,因而对仗和平仄就是诗钟格律的主要组成。特别是平仄,有固定的格式。”若是超出单比7字的范围,其韵律就会产生混乱。

  

    慨言之,诗钟是以单比7字、整钟14字为其固定格式,这个要求没有宽严之分。


--  作者:疏竹
--  发布时间:2006/3/2 15:45:00

--  

  

以下是引用疏竹在2006-2-7 21:29:00的发言:

“3、律和对仗方面的宽限(宽到何种程度?当句对是否允许?如何看待用新四声创作的诗钟?宽式诗钟是否忌讳孤平、三仄尾、三平尾?可否使用领字——比如“凭一付身板出力,靠几张脸皮示人(案板/哈哈镜)”?)”(都市村夫)
  
  疏竹:
关于诗钟韵律
  
  

  

  关于诗钟钟律的问题,在这里重提一下本贴6楼的引述:“王彭年先生在《诗钟的平仄》一文中,指出‘诗钟本身本无独特的格律,一切都依附律诗而定;诗钟一联两句十四个字,当然也就不可能有押韵的要求,因而对仗和平仄就是诗钟格律的主要组成。特别是平仄,有固定的格式。’”我们现在再看看他在文章最后的结论:“诗钟中,句型采用正格者虽然较多,但一位或三位拗者亦不少,而五位拗者就不多了。同样,犯孤平者无之,句末三连同者亦无之,但特拗句型仍为一些作者所喜。”
  
  

  

  

王先生的这段话,是总结了许多诗钟前辈的实践,查阅了大量前人的诗钟作品而归纳统计出来的结论,代表的是正宗的诗钟理论,这是我们应该继承与发扬的。
  
  

  

  

对于不能犯孤平问题,除王彭年先生外,诗钟名家如杨文继先生的《诗钟必须对仗工整,切实从严》一文,回崇孝先生的《诗钟孤平拗救小议》一文,佚名的《诗钟孤平句应拗救》一文,均有明确的论述。现在,人们对救孤平句式在绝、律诗中,在对联创作中,早已习以常了,疏竹认为,在诗钟律中,采用救孤平句式,是合格的。还有的观点认为,采用救孤平句式时,其上比第5字,必须改为仄声,进行对句救,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应拗救为: 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种情形,疏竹的观点是可救可不救,可以根据各人的习惯而定,因为古人亦有不救的情况,象诗钟中亦有不救的,如:
  
  

  

  

蜉蝣•蝶(分咏格)  出阴西汉王褒颂
  徙海南华庄叟篇
  
  

  

  

上比“王”仍为平声,未作对句救。
  
  

  

  

对于1、3位平仄问题,清末以前的观点,意见并不统一,从统计结果看,“1不论”明显多于“3不论”,还有些诗钟的“1、3同时不论”。这三种句式,应该是被允许使用的。
  
  

  

  

对于“5不论”(救孤平、三同尾句式除外),目前诗钟界的观点,偏重于“必须注意”,我倒觉得可以放开,这样有利于解放束缚,宏扬诗钟这门艺术,更何况,历来就有诗钟名家在使用,我们又何必固步不前呢?!
  
  

  

  

对于三同尾的情形,绝律诗有不忌三连仄尾的,但三连平尾则是大忌,于诗钟而言,两者都属于大忌。
  
  

  

  

对于特拗句式,在绝律中较多,最常用的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的拗句式“仄仄平平仄平仄”,目前的资料显示,前人在诗钟创作实践中,仅有这种拗句式被采用过,其下比不救,仍用原形式“平平仄仄仄平平”相对,这种句式应该被允许在诗钟使用。
  
  

  

  

对于新声而言,有人认为诗钟是传统国粹,应该采用古音。疏竹认为这种观点偏于狭隘,是自设置障碍,止步不前,跟不上时代的。应该与诗、与联一样,提倡新声,但允许古音的继续存在,仅凭各人的喜爱就行了,只是要求不能混用,包括在同一组诗钟里,比如吟一组七唱,则必须要求统一,不能一唱古音,二唱新声等等。
  
  

  

  

     对于句形、亦即意节问题,传统诗钟多采用4-3型式,在这里,也举些例子,王鹤龄老先生在《诗钟与对联》中写道:“同治年间广东的何淡如,为当地放焰火鞭炮的亭子所写的趣联:‘四面花果然好样;一肚草格外大声’如果用于《焰火亭·牛皮大王》分咏,就是切题的佳作。”这个诗钟则是3-4型式的,还有佚名的“《黄马褂•环》(分咏格):加才宋太祖身半;解倩齐王后手双。”用的是2-3-2型式的。这些都说明了诗钟句型的多样性,因而,疏竹认为,意节可以不论,包括1-6(即领字)型式,都属于合格的诗钟型式。
  
  

  

  

    综上所述,在韵律上,对于现代宽严诗钟的界别,我认为如下:
  
  

  

  

1、 孤平、三仄尾、三平尾句式,是诗钟韵律的大忌,是不允许的,这点上,没有宽严之分。
  
  

  

  

2、 救孤平句式,其上比第5字救为仄声,是符合严格诗钟原则的。其上比第5字不救,仍采用平声,则属于宽式诗钟。
  
  

  

  

3、 1、3不论句式,是属于严式诗钟范畴。5不论(救孤平、三同尾句式除外)则属于宽式诗钟范畴。
  
  

  

  

4、只要不混用,采用新声、古音的同组诗钟,在韵律上,都是合格的。
  
  

  

  

5、意节句型上,采用4-3式,属于严式诗钟范畴。而采用其它形式,包括使用领字,都属于宽式诗钟范畴。
  
  

  

  

6、特拗句式“仄仄平平仄平仄”,属于宽式诗钟范畴。
  
  

  

  

7、以上6种情形的诗钟,其韵律都是合格的。
  
  

  
  
  
  


--  作者:疏竹
--  发布时间:2006/3/2 16:38:00

--  

  

以下是引用枇杷子帖在2006-3-2 16:07:00的发言:2、 救孤平句式,其上比第5字救为仄声,是符合严格诗钟原则的。其上比第5字不救,仍采用平声,则属于宽式诗钟。
  
  诗律中孤平拗救有两种句式:一是平起仄收式第六字用了仄声,则在对句的第五字用平声救,如果是第五字用了仄声,属于半拗可救可不救。这种情况下,救是在下比吧?第二种是仄起平收式,第三字用了仄声,在本句第五字用平声,本句自救,对句完全可以不救。另外仄起仄收式用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在诗律中好象已经算是特定句式,不存在救的问题,杜诗中这种句式最常见。
  也许版主的说法值得商榷。

  枇杷子贴先生的认识,对于诗律,是完全正确的!
  
  但疏竹在本贴第7楼的观点,是带了个大前题的:“综上所述,在韵律上,对于现代宽严诗钟的界别,我认为如下:1、 孤平、三仄尾、三平尾句式,是诗钟韵律的大忌,是不允许的,这点上,没有宽严之分。2、 救孤平句式,其上比第5字救为仄声,是符合严格诗钟原则的。其上比第5字不救,仍采用平声,则属于宽式诗钟。......
  
  就是说,尽管诗钟的韵律,采用的是律诗诗律,但诗钟却有更高的要求,以前,连“救孤平”句式,连“仄仄平平仄平仄”句式,在诗钟吟唱时,都是禁用的,更不要说“平起仄收式第六字用了仄声(即‘平平仄仄平仄仄’)”这样特拗的句式了。


--  作者:疏竹
--  发布时间:2006/3/2 16:55:00

--  

  关于诗钟的几个格目:
  
  

以下是引用疏竹在2006-2-20 19:01:00的发言:
  说几点,仅参考:
  
  1、笼纱格,与分咏体相似,但只能呤唱两个单字,而且一般要求用熟典、名词组、名诗句表述,这是诗钟中最难以吟唱的,关于白首北面版主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得从诗钟的功用来说了,一般来说,诗钟除了训练诗词创作技巧,表达雄浑厚意外,它还是文人雅客们一个高雅的消遣和游戏,正象王鹤龄先生所论的那样,具有戏谑的特色,象“牙因知味”是个熟典外,应该说还含有戏谑的成份,象“人仰颢题诗”,也许正是诗钟吟唱中所常见的扣题而略输文采之类的,总之,对于诗钟的句意,人们各有自己的看法,是难以统一的:)
  
  2、关于鸿爪、鼎峙二格
  其中鼎峙格和定义是正确的:“题字三,分嵌于一比首尾及另一比正中(第四字)。”
  
  鸿爪格则近似于碎锦格,所不同的是鸿爪格的要求是:“不连不对”,而碎锦格则是:“不连可对”。
  
  3、关于辘轳格、八叉格与卷帘格:
  从目前一些例子看,八叉格包含了辘轳格和卷帘格,而辘轳格与卷帘格在嵌字上正好相反,前者顺推,后者逆推,如《看*诗》,辘轳格:“但簾外玲瓏景;卻笑中慘澹情。”卷帘格:“竟日花春已盡;愁落筆字不成 ”。
  
  4、关于晦明格
  
  传统诗钟的确是咏唱两事物,或一字一事物,或两字,没有咏唱单个字的,但随着诗钟的发展,有人发现单字咏唱也很别致,就新增了,目前在广东一带出现的单字晦明格大体就是这样产生的。
  
  5、关于诗钟格目问题,可以说,“格”是人造的。录一则赵永生先生的话,大家就明白了:)
  
  “诗钟别格诸格大致已列于此,此外尚有八叉、居易、三角、诗谜、太极、拗体等格,有的与其它格近似,有的仅见孤例,没有推广价值,因而没有列入。另外,据熊德基先生言,1927年安徽有人作《诗钟创格》,曾石印分赠,未见诗坛有何反应。王鹤龄先生最近考证出,1929年吴吝白创制诗钟新格220格,由翁麟声(偶虹)为每格写出作品一例。这些新格亦未在较大范围流行。”
  
   疏竹语:但您新造的格,首先得尊重传统,与原有的不能产生矛盾:)

--  作者:疏竹
--  发布时间:2006/3/2 17:35:00

--  

  

以下是引用枇杷子帖在2006-3-2 17:16:00的发言:
  没懂。指的是“上比第五字救为仄声”,因为只有平起仄收式的孤平是在对句第五字救的,而平起仄收式本身就是上比,要救是在下比。或者诗钟里允许的救孤平的句式不一样,是哪一种呢?上文的例子没看懂。
  

  
  疏竹的观点,是基于这一段论述而总结的:“
  
  

对于不能犯孤平问题,除王彭年先生外,诗钟名家如杨文继先生的《诗钟必须对仗工整,切实从严》一文,回崇孝先生的《诗钟孤平拗救小议》一文,佚名的《诗钟孤平句应拗救》一文,均有明确的论述。现在,人们对救孤平句式在绝、律诗中,在对联创作中,早已习以常了,疏竹认为,在诗钟律中,采用救孤平句式,是合格的。还有的观点认为,采用救孤平句式时,其上比第5字,必须改为仄声,进行对句救,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应拗救为: 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种情形,疏竹的观点是可救可不救,可以根据各人的习惯而定,因为古人亦有不救的情况,象诗钟中亦有不救的,如:
  
  
  
  

  

  

蜉蝣•蝶(分咏格)  
  
  出阴西汉王褒颂
  徙海南华庄叟篇
  
  
  
  

  

  

上比“王”仍为平声,未作对句救。
  
  先生所指与疏竹所论有本质的差别,先生说的应是“对句相救孤平句式(平平仄仄仄平仄)”,而疏竹说的是“本句自救孤平句式(仄仄仄平仄平)”
  
  
  
  另外,先生所提到的“平起仄收式的孤平”一语,把疏竹也弄糊涂了,仄收句式是没有孤平这一说法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2 17:38:32编辑过]

  
--  作者:疏竹
--  发布时间:2006/6/7 10:34:00

--  

  

  
  
  四皓格:

  是由碎锦格所派生出来的,该格要求是偶数题字平分嵌于上下比中,若无附加要求,一般不考虑是否相对。

  又有人将四皓格与其它6、8等偶数题字平分嵌于上下比中的格式,通称为“碎联格”。

  四皓格与碎锦格有别之处即于此。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7 10:36:06编辑过]

  
--  作者:晓岚同里
--  发布时间:2006/6/11 23:42:00

--  

  认真学习~


--  作者:逆水行舟007
--  发布时间:2006/6/12 22:23:00

--  

  竹首辛苦,认真学习!


--  作者:魏启鹏
--  发布时间:2008/9/20 17:28:00

--  
欣赏中~~~~
--  作者:香雾空濛
--  发布时间:2008/9/21 8:56:00

--  

  学习!再学习!


--  作者:溪谷
--  发布时间:2010/4/9 13:48:00

--  

  学习!


--  作者:安徽宋贞汉
--  发布时间:2010/4/22 15:15:00

--  

  再学习!


--  作者:臻
--  发布时间:2010/5/13 19:12:00

--  

  

以下是引用疏竹在2006-1-10 17:54:00的发言:

  一、关于钟眼
  
   诗有诗眼,此观点提出于宋代,江西诗派尤为推崇。历代对于诗眼的定义,都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也指一篇诗的眼目即全诗的主意所在。(张国生《抓住诗眼 势如破竹》)如张先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字,最为精彩,练字极是了得!是为词眼。对于诗家而言,对此是不会陌生的,很多诗作,都因为诗眼的精彩,而流传广泛。
  
   对于对联而言,历代对联大家、对联书籍,均未出现过联眼的提法(也许是我的寡闻),而目前许多对联网坛、许多联评手对联眼一词的使用频率,正逐渐增高,而且,一些网站在组织对联学习时,也提出了让学员指出联中联眼的学习训练,我想,这可能还是从诗学中套用过来的,我们就假定联眼是有的(很惭愧,到目前为止,我还是无法分析出孙先生的180字大观楼长联的联眼在哪?)那么,联眼的定义,也应该与诗眼的定义差不多的:联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是联的主旨所在。
  
   现在,说到主题,关于钟眼,钟自然是指诗钟了。有“钟眼”这个慨念吗?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是不是说,每一个诗钟,都有钟眼,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就应该慎重了,个人认为,不是所有的诗钟作品,都存在钟眼钟眼只存在于比翼格诗钟里,即一到七唱(凤项格~雁足格),而对于其它诗钟而言,不存在钟眼。
  
   那么,钟眼是如何定义的呢?钟眼与上面所提到的诗眼联眼是有本质区别的!它并不是整钟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也更不是诗钟的主旨所在。正确的定义,应是:与所需嵌的字,所构成的一个固定词。”由于嵌字诗钟钟题的产生,是随意翻取字典所获得的两个字而得出来的,这两字的词性有时根本不相同,不能直接相对,这就需要找两个字,与之配成可对相对的词,才能完成这一诗钟,这就是钟眼。张西厢在《闲话诗钟》里,对钟眼的论述:钟眼须稳,务求不能移易钟眼,更以有来历为佳,例如「千雪」一唱「千眼西方般若佛;雪肤南内太真妃。」千眼出自佛典千眼千手观世音,雪肤出自长恨歌「雪肤花貌参差是」这两段话,说的是*这两个嵌字,与眼字配成的词,是为钟眼。王鹤龄先生更是直言何为诗钟钟眼,他在《诗钟与对联》一文中说道:嵌字体诗钟题目,如限嵌窗、夜一唱:窗虚权借月栖榻;夜静猛闻风打门。’“”“是不好用来直接相对的,组成窗虚”“夜静两个写环境的词,就可以据以成联了。根据题字组成的词在诗钟写作中称为‘眼字’。”香港词学大家郑水心先生,对“钟眼”的定义,稍有别于张西厢与王鹤龄两位,他在《诗钟全貌》中说:“钟眼只应用于嵌字方面,即在限定所嵌之字之上或下之一个字,皆曰‘钟眼’。要切实不浮,或成名词,或是典故。”
  
  

  

   在诗钟早期,是出现过把嵌字称之谓“钟眼”之说,但这种称谓法,目前已经不采用了,诗钟大师王贡南在《诗钟话》中,明确指出了把嵌字当“钟眼”的提法是错误的,他说道:“嵌字要有‘字’有‘眼’……盖题是‘字’,附题之字是‘眼’,合言之曰‘眼字’。一题到手,先寻眼字;眼字得,造句乃有范围。”
  

  

  

   现在,我们对于“钟眼”的内涵应该很清楚了:
  

  

  

  1、“钟眼”不同于“诗眼”“联眼”,它不是整钟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词),也更不是诗钟的主旨所在。
  

  

  

  2、“钟眼”是与嵌字所配成的一个词,或与嵌字相配成词的字,而并非嵌字本身。
  

  

  

  3、“钟眼”使用的目的,是为了使不同词性的两个嵌字,相配而成为一词,使之具有可相对性。
  

  

  4、“钟眼”只能存在于比翼格诗钟中。
  
  
  
  

  学习了!~~~~~后学一直很敬仰疏竹先生!~~~~这里阐述钟眼更明了些,俺还真是才注意这个帖子~~~~~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0.0 Sp2-SQL-商业正版
国粹网 版权所有
执行时间:281.25000毫秒。查询数据库5次。
当前模板样式:[国粹模板]
   页↑首

   滇ICP备170083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