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国粹论坛  (http://www.zhgc.com/bbs/index.asp)
--  ●诗钟版  (http://www.zhgc.com/bbs/list.asp?boardid=302)
----  [分享] 平仄易混淆的常用字  (http://www.zhgc.com/bbs/dispbbs.asp?boardid=302&id=251258)

--  作者:一叶轻舟
--  发布时间:2011/1/6 15:34:37

--  [分享] 平仄易混淆的常用字

  平仄易混淆的常用字
  一、场(下平七阳韵)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二、俱(上平七虞韵)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杜甫:咏怀古迹)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三、谊(去声)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王维:送杨少府贬郴州)
  四、茗(上声)
  五、令:作「使」字解释时读作平声,详见下文。
  六、思
  作名词时读作仄声
  七、暇(去声)
  八、教:作「使」字解释时读作平声,详见下文。
  九、倾(平声)
  十一、惩(平声)
  十二、癸(仄声)
  十三、泡(增广诗韵集成列为平声)
  十四、探(增广诗韵集成列为平声,但唐人亦有用作仄声者)
  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李白:送羽林陶将军)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十五、暝(仄声)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平仄两音意义不同者
  疏 仄-名词       平-形容词
  难 仄-名词       平-形容词
  扇 仄-名词       平-动词
  烧 仄-名词       平-动词
  行 仄-名词       平-动词
  吹 仄-名词       平-动词
  思 仄-名词       平-动词
  乘 仄-名词       平-动词
  从 仄-名词       平-动词
  传 仄-名词       平-动词
  闻 仄-名词       平-动词
  调 仄-名词       平-动词
  论 仄-名词       平-动词
  骑 仄-名词       平-动词
  观 仄-名词       平-动词
  兴 仄-名词       平-动词 形容词
  令 仄-名词       平-动词 使
  教 仄-名词       平-动词 让
  分 仄-名词 名份    平-动词
  王 仄-动词       平-名词
  衣 仄-动词       平-名词
  冠 仄-动词       平-名词
  荷 仄-动词       平-名词
  间 仄-动词       平-名词 中间
  污 仄-动词 染     平-名词
  中 仄-动词       平-其它
  长 仄-动词及长幼    平-长短
  漫 仄-动词 漫出    平-形容词 漫漫
  相 仄-宰相       平-互相
  燕 仄-燕子       平-国名
  翰 仄-翰墨       平-鸟羽
  便 仄-方便       平-安静
  胜 仄-名胜       平-经得起 胜过
  为 仄-因为       平-作为
  雍 仄-州名       平-和也
  占 仄-占据       平-占卜
  扁 仄-形容词      平-名词 扁舟
  治 仄-形容词      平-动词
  正 仄-形容词 副词   平-正月
  判 仄-判别       平-拼着
  不 仄-否定       平-是否
  傍 仄-依        平-同旁
  浪 仄-波        平-沧浪
  强 仄-勉强       平-强有力 
  施 仄-施舍       平-施行
  当 仄-相称       平-应当 正值
  称 仄-相称合适     平-称谓
  要 仄-要不要      平-约也
  旋 仄-副词 俄顷    平-动词
  和 仄-唱和       平-合好 与
  颇 仄-略有       平-形容词 偏颇
  供 仄-陈设       平-供给
  那 仄-无奈       平-何也
  华 仄-华山       平-华美
  禁 仄-禁止 禁令    平-经得起
  殷 仄-雷声       平-富 大
  重 仄-轻重 副词    平-重叠
  任 仄-听任 任务    平-动词
  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者
  醒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听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看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过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望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忘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令」字作「使」用法时字音平仄之商榷
  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一书中,对于平仄两读的字作了相当程度的探讨,其中,令」字被归□为「平声所表示的意义和仄声不同者」,王力的见解如下:令,平声,使也。包佶.〈岭下卧疾〉:「唯有贫兼病,能令亲爱疏。」仄声(去),命令。又县令,名词。李嘉佑.〈留别畀陵诸公〉:「久作涔阳令,丹墀忽再还。」而目前较为完整的两本近体诗创作理论书籍──张梦机着《古典诗的形式结构》与许清云着《近体诗创作理论》,也都引用了王力的见解,主张「令」字作「使」字解释时应列为平声。
  但是,我们考查目前作诗最常用的韵书《增广诗韵集成》时,「令」字分属「去声二十四敬韵」与「下平声八庚韵」,却发现虽然《增广诗韵集成》上注明了「令」字庚敬韵互异与二者义分动静,但是却未明言何韵为动何韵为静,如果仅依赖此书,恐怕不易区分「令」字的平仄用法。
  我们再细查另一本常用的韵书《增广诗韵全璧》,《增广诗韵全璧》只在「庚韵」的说明有一条是「令人羡,使也」,除此之外,也仅是注明庚敬韵互异,从两韵的例词中并不能完全肯定区分「令」字的平仄用法。
  我们只好再翻检《广韵》一书,《广韵》中「令」字共有五种读音,扣除其中三种系罕见的地名与姓氏外,仅剩「下平声清第十四」(诗韵中并为庚韵)与「去声劲第四十五」(诗韵中并为敬韵)二者。其中「下平声清第十四」的解释是「使也」;「去声劲第四十五」的解释是「善也,命也,律也,法也」。从《广韵》的解释中,吾人应可以确定「令」字作「使」用法时应读作平声殆无疑义。
  为求慎重起见,笔者利用电脑资讯检索系统翻检《全唐诗》中的绝句与律诗,考究唐人对于「令」字作「使」用时读音的平仄: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李商隐:筹笔驿)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李颀:送魏万之京)
  ◎半依云渚半依山,爱此令人不欲还。(白居易:题王处士郊居)
  ◎天宫高阁上何频,每上令人耳目新。(白居易:天宫阁早春)
  ◎头白夫妻分无子,谁令兰梦感衰翁。(元稹:感逝浙东)
  ◎长令奴仆知饥渴,须着贤良待性情。(韩愈:贺张十八秘书得裴司空马)
  ◎谁令不解高飞去,破宅荒庭有网罗。(李频:黄雀行)
  ◎不降玉人观禊饮,谁令醉舞拂宾筵。(张说:三月三日诏宴定昆池宫)
  ◎却令灯下裁衣妇,误翦同心一半花。(施肩吾:夜笛词)
  ◎却令雪貌带红芳,更取金瓶泻玉浆。(施肩吾:赠仙子)
  ◎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贺知章:送人之军)
  ◎独见鱼龙气,长令烟雨寒。(刘长卿:龙门八咏 阙口)
  ◎空令数行泪,来往落湘沅。(刘长卿:重推后却赴岭外待进止寄元侍郎)
  ◎日日生春草,空令忆旧居。(韦应物:任洛阳丞答前长安田少府问)
  ◎愿得勤来看,无令便逐风。(韩愈:木芙蓉)
  ◎公子何时至,无令芳草阑。(李颀:送窦参军)
  唐人近体诗中有关「令」字作「使」的用法不胜枚举,以上仅列出着名诗家的名句,吾人逐一对照绝句律诗的平仄谱加以检核,自可得知唐人「令」字作「使」的用法时皆读为平声,这也印证了前面所引述的王力、张梦机、许清云三位学者的见解,吾人更可以肯定的说:
  「令」字作「使」字解释时,应读为平声。
  「教」字作「让」用法时字音平仄之商榷
  王力将「教」字归类为「平声所表示的意义和仄声不同者」,并解释道:教,平声,使为也,任令也,俗云「让」。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仄声(去),教化也,名词。陈师道《游鹤山院》:「愿摄尘缘尽,方知象教尊。」而张梦机教授着《古典诗的形式结构》与许清云教授着《近体诗创作理论》,也都引用了王力的见解,主张「令」字作「让」字解释时应列为平声。此外,《增广诗韵全璧》也提在【下平声三肴韵】中提到:「使为之也,效韵异」,与王力的说法相吻合;《增广诗韵集成》虽未明确解说,但在【下平声三肴韵】的例词中仅列出「天教」、「谁教」二例,也符合王力的说法。书籍理论如此,实际用法亦然,吾人检阅《全唐诗》中的近体诗,也可得知唐人对于「教」字作「让」用时都读为平声,诗例过多,在此仅列出较为着名的例句: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王昌龄:从军行)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李白:东鲁门泛舟)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柳宗元: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着子规。(顾况:子规)
  ◎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刘禹锡:思黯南墅赏牡丹)
  ◎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王建:宫词)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李商隐:辛未七夕)
  ◎未免被他褒氏笑,只教天子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宫)
  除此之外,彰化吴锦顺词丈编着的《诗句虚字修辞研究》一书,也列出「不教」、「莫教」、「若教」、「休教」、「更教」、「好教」、「从教」、「免教」、「空教」、「尽教」、「倘教」等用法十一种,书中广泛援引古今诗例共七十四首。吾人逐一核对这五十二首例诗,也可得知「教」字作「让」字解释时皆读作平声。因此,不论从诗学理论或实际诗作来看,「教」字作「让」字解释时须用作平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6 15:35:58编辑过]

  
--  作者:一叶轻舟
--  发布时间:2011/1/6 15:38:27

--  

  以上资料我以前从晴空鹤姐姐处得之,也不知道出处是哪里,不过对于我们学习音律还是有帮助的,大家可以看看。


--  作者:飞天小燕
--  发布时间:2011/1/6 16:24:36

--  

  谢谢舟舟!余辨别平仄的方法是,将该字拉长音读之,音起和音落其调不变者为平,如妈,可以拉长音,始终一个调。如读马,就不能拉长音,如拉音,尾音与原发音不同了。古人的诗词文赋主张唱读,当拉音的地方,就必须用平声,要表示铿锵有力,不能拉音的地方,必须用仄声,所谓攸扬屯唑。用舟舟这种硬记的办法。余实在没那水平和记忆力。今文主张朗读,故对平仄限止较宽。


--  作者:一叶轻舟
--  发布时间:2011/1/8 9:18:30

--  转臻姐传的资料《一的读法》

  

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郭立萍
  摘要:普通话中“一”字在实际运用中其声调的读音比较复杂,而且至今尚无统一的规范可循。本文试图对“一”的实际读法作细致的描写和分析,旨在为确定普通话“一”字的读音规范提供一些有用的材料。
  关键词:“一”的声调 结构变调 语音规范
  
  “一”的变调是普通话音变现象之一。一般认为普通话“一”字的变调规律是:在非去声前,也就是在阴平、阳平和上声前,“一”读去声,例如:一生,一直,一口;在去声前,“一”读阳平,例如:一样,一辈子;夹在词语中间,“一”读轻声,如:看一看,走一走。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够完备的,它不能全面准确地描述“一”的各种实际读音。例如:“一路车”,“一等奖”中的“一”字按上述说法应分别读阳平和去声,可实际都读其原调阴平。再如“一线”这个词,按上述说法应读阳平,而实际上它有阴平和阳平两种读法,且相应有不同的意义:“一”读阴平时,“一线”表示第一线、前线,如:企业领导身临一线,跟工人群众同甘共苦;当“一”读阳平时,“一线”形容极其细微,如:一线光明、一线生机。由此可见,“一”的读音问题并不简单,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够准确描述的,“一”在什么情况下读原调,在什么情况下变调,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图对“一”实际读法作细致的描写和分析,希望能为确定普通话“一”字声调的读音规范提供一些有用的材料。一、“一”读原调的语境分析对于“一”字读原调的语境,不同的现代汉语教科书其规定也有一些差异,但总的来说大都过于简单,以偏盖全。例如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马景仑主编的高等学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汉语》一书,对“一”字读原调语境的描述是:“一”单念或在句末时,读原调。如:一,第一,不管三七二十一。[1](P.106)由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一书也采取了类似的说法。[2] (P.134)其实这种说法远不能概括“一”读原调的各种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一”字读原调的语境应至少包括以下四种:1.单独念时。如:一,一、二、三2.用在一词或一句的末尾。如:统一祖国,唯一条件,单一成分,表里如一,不论三七二十一3.表示年、月、日。如:1911年1月1日,一二"九运动,九"一八事变4.表示序数。如:第一村,第一名,第一等,第一位“一”在上述语境中,不管它后面跟的字是什么声调,“一”的读音都保持其原调阴平,不发生变调。特别要引起注意的是第四种语境,因为许多序数在表述时采用了省略“第”的格式,这时“一”字也应读原调。例如:一把手,即第一把手住一楼,即住第一层楼一路车,即第一路车市一中,即市第一中学再如:一厂、一汽、一建,其全称分别是第一厂,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这些缩略语中的“一”字都应读原调。总之,如果“一”字暗含有“第一”的意思,都应该读原调。例如:一年级、一班、一组、一中队、一师、一旅、一团、一营、一连、一排等等。二、“一”表示基数时的声调分析“一”表示基数时,其声调情况比较复杂。首先,在数量结构中,像“一张、一块”这样,“一”与量词直接发生关系时要变调;如果量词前有修饰语,像“一大张、一小块”仍算数、量直接发生关系,也要变调。如果数、量不直接发生关系,就读原调,例如“四十一张、四十一块”。“一张”和“四十一张”里两个“一”之所以声调读法不同,原因就在于层次关系不同。如果用“直接成分法”来图解,“一张”是(数+量),“一大张”是[数+量(修饰语+量词)],都是数词和量词直接发生关系,所以“一”字变调。而“四十一张”是[(四十‐一)+张],“一”不和“张”直接发生关系,所以“一”字不变调。“一至两张”、“一二十张”、“十一二张”中“一”字不变调,也是因为数词“一”和量词不直接发生关系。其次,在基数词中,“一”在不同的数量单位前,其声调的读法也不尽相同,“一”在“亿、万、千、百”等数量单位前要变调,在“十”这一数量单位前则读原调,如“一百一十”,第一个“一”读变调去声,第二个“一”读原调阴平。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变调有两种类型,一是机械变调,二是结构变调。“机械变调”主要看声调的组合,不受语言结构的限制。如普通话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变阳平,不管什么结构都是如此。而“结构变调”则要受语言结构的限制。如普通话中三个上声相连,就必须先分析其语言结构,再确定变调。“纸老虎”是“纸+老虎”,所以“纸”读21,“老”读34,“虎”读214;而“洗脸水”是“洗脸+水”,所以“洗脸”都读34,“水”读214。普通话“一”字的变调属于结构变调,“一”是读原调,还是读变调,有时需要对它所处的语言结构进行具体分析,以上对“一”表示基数时的声调分析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三、“一”的声调和语音规范化普通话“一”字在实际运用中声调的读音比较复杂,然而至今对其还没有明确的语音规范,《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也没有对“一”字声调的读法进行审定,这恰恰反映了“一”字在实际运用中读音的复杂性和对其进行规范的困难性。有些人为了方言区的人好学好记,主张“一”字一律读本调阴平,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变调。这样作,个人认为对语言的表达没有好处,因为“一”字声调的不同读法有区别意义的作用,硬要把这种区别抹煞是不好的。而且完全离开活的语言来确定读音规范,也是行不通的。例如:向奋斗在一线的工人致敬! (一,表示序数,读原调)千里姻缘一线牵。 (一,表示基数,读变调)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 (一,表示序数,读原调)炒股成为百姓投资的一大热点。 (一,表示基数,读变调)白老师住在翠竹新村一幢甲单元。 (一,表示序数,读原调)一幢高楼拔地而起。 (一,表示基数,读变调)笔者个人认为,无论从当前“一”字声调读法的发展趋势来看,还是从方言区人学习方便的角度来看,以及从当前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应有统一的评分标准来看,都应该以当前占优势的一派读法为基础,来定出“一”字声调读法规范。
  
  参考文献:[1]马景仑. 汉语(上)[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3[2]胡裕树. 现代汉语[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1. 6[3]宋欣桥. 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使用手册[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5
  


--  作者:飞天小燕
--  发布时间:2011/1/8 16:35:53

--  

  拜读了!


--  作者:龟峰老人
--  发布时间:2013/1/14 11:17:14

--  

  请教:施舍的施为仄声?有出处么?


--  作者:为情
--  发布时间:2013/2/12 21:56:56

--  

  醒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听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看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过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望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忘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这些字怎样判断平仄?

--  作者:夕阳古道
--  发布时间:2015/4/24 8:46:36

--  

  

以下是引用一叶轻舟在2011-1-6 15:34:37的发言:
  平仄易混淆的常用字
  一、场(下平七阳韵)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二、俱(上平七虞韵)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杜甫:咏怀古迹)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三、谊(去声)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王维:送杨少府贬郴州)
  四、茗(上声)
  五、令:作「使」字解释时读作平声,详见下文。
  六、思
  作名词时读作仄声
  七、暇(去声)
  八、教:作「使」字解释时读作平声,详见下文。
  九、倾(平声)
  十一、惩(平声)
  十二、癸(仄声)
  十三、泡(增广诗韵集成列为平声)
  十四、探(增广诗韵集成列为平声,但唐人亦有用作仄声者)
  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李白:送羽林陶将军)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十五、暝(仄声)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平仄两音意义不同者
  疏 仄-名词       平-形容词
  难 仄-名词       平-形容词
  扇 仄-名词       平-动词
  烧 仄-名词       平-动词
  行 仄-名词       平-动词
  吹 仄-名词       平-动词
  思 仄-名词       平-动词
  乘 仄-名词       平-动词
  从 仄-名词       平-动词
  传 仄-名词       平-动词
  闻 仄-名词       平-动词
  调 仄-名词       平-动词
  论 仄-名词       平-动词
  骑 仄-名词       平-动词
  观 仄-名词       平-动词
  兴 仄-名词       平-动词 形容词
  令 仄-名词       平-动词 使
  教 仄-名词       平-动词 让
  分 仄-名词 名份    平-动词
  王 仄-动词       平-名词
  衣 仄-动词       平-名词
  冠 仄-动词       平-名词
  荷 仄-动词       平-名词
  间 仄-动词       平-名词 中间
  污 仄-动词 染     平-名词
  中 仄-动词       平-其它
  长 仄-动词及长幼    平-长短
  漫 仄-动词 漫出    平-形容词 漫漫
  相 仄-宰相       平-互相
  燕 仄-燕子       平-国名
  翰 仄-翰墨       平-鸟羽
  便 仄-方便       平-安静
  胜 仄-名胜       平-经得起 胜过
  为 仄-因为       平-作为
  雍 仄-州名       平-和也
  占 仄-占据       平-占卜
  扁 仄-形容词      平-名词 扁舟
  治 仄-形容词      平-动词
  正 仄-形容词 副词   平-正月
  判 仄-判别       平-拼着
  不 仄-否定       平-是否
  傍 仄-依        平-同旁
  浪 仄-波        平-沧浪
  强 仄-勉强       平-强有力 
  施 仄-施舍       平-施行
  当 仄-相称       平-应当 正值
  称 仄-相称合适     平-称谓
  要 仄-要不要      平-约也
  旋 仄-副词 俄顷    平-动词
  和 仄-唱和       平-合好 与
  颇 仄-略有       平-形容词 偏颇
  供 仄-陈设       平-供给
  那 仄-无奈       平-何也
  华 仄-华山       平-华美
  禁 仄-禁止 禁令    平-经得起
  殷 仄-雷声       平-富 大
  重 仄-轻重 副词    平-重叠
  任 仄-听任 任务    平-动词
  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者
  醒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听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看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过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望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忘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令」字作「使」用法时字音平仄之商榷
  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一书中,对于平仄两读的字作了相当程度的探讨,其中,令」字被归□为「平声所表示的意义和仄声不同者」,王力的见解如下:令,平声,使也。包佶.〈岭下卧疾〉:「唯有贫兼病,能令亲爱疏。」仄声(去),命令。又县令,名词。李嘉佑.〈留别畀陵诸公〉:「久作涔阳令,丹墀忽再还。」而目前较为完整的两本近体诗创作理论书籍──张梦机着《古典诗的形式结构》与许清云着《近体诗创作理论》,也都引用了王力的见解,主张「令」字作「使」字解释时应列为平声。
  但是,我们考查目前作诗最常用的韵书《增广诗韵集成》时,「令」字分属「去声二十四敬韵」与「下平声八庚韵」,却发现虽然《增广诗韵集成》上注明了「令」字庚敬韵互异与二者义分动静,但是却未明言何韵为动何韵为静,如果仅依赖此书,恐怕不易区分「令」字的平仄用法。
  我们再细查另一本常用的韵书《增广诗韵全璧》,《增广诗韵全璧》只在「庚韵」的说明有一条是「令人羡,使也」,除此之外,也仅是注明庚敬韵互异,从两韵的例词中并不能完全肯定区分「令」字的平仄用法。
  我们只好再翻检《广韵》一书,《广韵》中「令」字共有五种读音,扣除其中三种系罕见的地名与姓氏外,仅剩「下平声清第十四」(诗韵中并为庚韵)与「去声劲第四十五」(诗韵中并为敬韵)二者。其中「下平声清第十四」的解释是「使也」;「去声劲第四十五」的解释是「善也,命也,律也,法也」。从《广韵》的解释中,吾人应可以确定「令」字作「使」用法时应读作平声殆无疑义。
  为求慎重起见,笔者利用电脑资讯检索系统翻检《全唐诗》中的绝句与律诗,考究唐人对于「令」字作「使」用时读音的平仄: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李商隐:筹笔驿)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李颀:送魏万之京)
  ◎半依云渚半依山,爱此令人不欲还。(白居易:题王处士郊居)
  ◎天宫高阁上何频,每上令人耳目新。(白居易:天宫阁早春)
  ◎头白夫妻分无子,谁令兰梦感衰翁。(元稹:感逝浙东)
  ◎长令奴仆知饥渴,须着贤良待性情。(韩愈:贺张十八秘书得裴司空马)
  ◎谁令不解高飞去,破宅荒庭有网罗。(李频:黄雀行)
  ◎不降玉人观禊饮,谁令醉舞拂宾筵。(张说:三月三日诏宴定昆池宫)
  ◎却令灯下裁衣妇,误翦同心一半花。(施肩吾:夜笛词)
  ◎却令雪貌带红芳,更取金瓶泻玉浆。(施肩吾:赠仙子)
  ◎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贺知章:送人之军)
  ◎独见鱼龙气,长令烟雨寒。(刘长卿:龙门八咏 阙口)
  ◎空令数行泪,来往落湘沅。(刘长卿:重推后却赴岭外待进止寄元侍郎)
  ◎日日生春草,空令忆旧居。(韦应物:任洛阳丞答前长安田少府问)
  ◎愿得勤来看,无令便逐风。(韩愈:木芙蓉)
  ◎公子何时至,无令芳草阑。(李颀:送窦参军)
  唐人近体诗中有关「令」字作「使」的用法不胜枚举,以上仅列出着名诗家的名句,吾人逐一对照绝句律诗的平仄谱加以检核,自可得知唐人「令」字作「使」的用法时皆读为平声,这也印证了前面所引述的王力、张梦机、许清云三位学者的见解,吾人更可以肯定的说:
  「令」字作「使」字解释时,应读为平声。
  「教」字作「让」用法时字音平仄之商榷
  王力将「教」字归类为「平声所表示的意义和仄声不同者」,并解释道:教,平声,使为也,任令也,俗云「让」。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仄声(去),教化也,名词。陈师道《游鹤山院》:「愿摄尘缘尽,方知象教尊。」而张梦机教授着《古典诗的形式结构》与许清云教授着《近体诗创作理论》,也都引用了王力的见解,主张「令」字作「让」字解释时应列为平声。此外,《增广诗韵全璧》也提在【下平声三肴韵】中提到:「使为之也,效韵异」,与王力的说法相吻合;《增广诗韵集成》虽未明确解说,但在【下平声三肴韵】的例词中仅列出「天教」、「谁教」二例,也符合王力的说法。书籍理论如此,实际用法亦然,吾人检阅《全唐诗》中的近体诗,也可得知唐人对于「教」字作「让」用时都读为平声,诗例过多,在此仅列出较为着名的例句: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王昌龄:从军行)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李白:东鲁门泛舟)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柳宗元: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着子规。(顾况:子规)
  ◎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刘禹锡:思黯南墅赏牡丹)
  ◎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王建:宫词)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李商隐:辛未七夕)
  ◎未免被他褒氏笑,只教天子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宫)
  除此之外,彰化吴锦顺词丈编着的《诗句虚字修辞研究》一书,也列出「不教」、「莫教」、「若教」、「休教」、「更教」、「好教」、「从教」、「免教」、「空教」、「尽教」、「倘教」等用法十一种,书中广泛援引古今诗例共七十四首。吾人逐一核对这五十二首例诗,也可得知「教」字作「让」字解释时皆读作平声。因此,不论从诗学理论或实际诗作来看,「教」字作「让」字解释时须用作平声。
  
  

  
--  作者:美惠子
--  发布时间:2015/6/8 21:26:01

--  

  汉字论平仄,先须确立新韵还是古韵的标准,再论。新韵古韵混论,等同不论也。


--  作者:笑嘻嘻
--  发布时间:2017/1/10 21:18:56

--  

  

汉字论平仄,先须确立...用什么语言吟哦、酬唱....撇开“普通话这强制性方言”之外...
在中国...有几种语言?...闽南语、上海话、四川话、蒙古话、新疆话...壮、布依、彝、苗、哈尼、僳僳、纳西、侗、佤、黎...等等等...能作诗吗?...

--  作者:鸳鸯道人
--  发布时间:2017/6/19 0:03:12

--  

  

以下是引用笑嘻嘻在2017-1-10 21:18:56的发言:
汉字论平仄,先须确立...用什么语言吟哦、酬唱....撇开“普通话这强制性方言”之外...
  
在中国...有几种语言?...闽南语、上海话、四川话、蒙古话、新疆话...壮、布依、彝、苗、哈尼、僳僳、纳西、侗、佤、黎...等等等...能作诗吗?...

  能!诗者,歌也。
  
  不要把诗词看得太高,脱离了群众,啥都不是。
  
  谁说打油诗不是诗?!
  
  沪语俺不知,粤语和闽南语肯定能作诗。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0.0 Sp2-SQL-商业正版
国粹网 版权所有
执行时间:203.12500毫秒。查询数据库5次。
当前模板样式:[国粹模板]
   页↑首

   滇ICP备170083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