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国粹论坛  (http://www.zhgc.com/bbs/index.asp)
--  ●开心联吧  (http://www.zhgc.com/bbs/list.asp?boardid=293)
----  [推荐阅读] (11)不审势即宽严皆误(罗永嵩)  (http://www.zhgc.com/bbs/dispbbs.asp?boardid=293&id=229103)

--  作者:二月川
--  发布时间:2010/8/11 18:33:50

--  [推荐阅读] (11)不审势即宽严皆误(罗永嵩)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
  ——统一联律之我见 // 罗永嵩
  
  中国楹联学会自“五代会”以后,为统一联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联律问题有了初步的答案,搭建起了一个基本框架,并于去年公布了《联律通则》(试行),这确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重要工作。一年多来,对试行中的联律,我一边学习,一边执行,一边思考,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得之见。兹不揣谫陋直陈于后,以汇报于中联会,并就教于方家。
  
  一、统一联律应立足于联史实际和联界实际
  
  统一、制定联律的目的,一是为了更好地继承楹联文化传统,维护楹联文化遗产;二是更好地繁荣楹联创作,发展楹联事业。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应基于两个立足点,一是立足于联史实际。具体地说,即历代各类传世名联及楹联大家们的各类联语中所包容的法度规则,原则上应成为今天制定联律的基本依照,然后从中进行必要的、审慎的去粗取精,归纳出一套便于操作的联律。这中间涉及宽严问题:过宽,乱了规矩,泯灭或削弱格律文学的文体特征,使之“联不成联”;过严,以偏概全,所持法度较大程度地苛窄于古人,把三分之一乃至更多的传世之作划成了不符“联律”的病联、废品(见文末《附录》),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也不利于维护楹联文化遗产,甚至是对传统的背离。第二,立足于联界实际。当前联界是个什么状况,必须切实认真予以重视和考虑(这包括界内人数、年龄层次、文化结构、地域分布,特别是后继梯队的基本状况,等等),我们的联律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适用于较大范围的联界人士,以便能更多地吸引、团结广大楹联工作者、爱好者一道繁荣联艺、弘扬国粹。这不仅关系楹联的历史,更关系到楹联的未来。
  
  二、诗律不能代替联律
  
  《联律通则》中关于词语对仗的各条款,既本现代汉语语法学,也据历代创作和鉴赏实际,具较大包容量,有利于楹联文化的发扬光大,笔者十分赞成和拥护。而关于声律的规定,我则认为过窄、过严、过细、过死。其中第三章第二条规定:“语句的平仄结构以两字(两个音节)或一字(一个音节)为一个节奏,节奏点在每个节奏的第二字(一字节奏,节奏点即为该字,诵读时隔占一节奏),以此安排节奏重复交替。”第三条规定:“语句的语流节律按‘二字而节’的常规节奏安排。在其与句法结构的语意节拍不一致时,平仄结构是不变的,可据联文表达需求,作者态度表现与诵读时需要,组织或划分为种种相应的语意点顿句式……”。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以上两条的意思是:对联的平仄结构只能按近体诗“平平仄仄平平仄”等四种固定格式安排,当出现“愿乘风破千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这样的非律句时,便应点顿为“愿乘风、破千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使其符合平仄两音节交替的规范。而对于“壁立千仞”;“倚剑天外,挂弓扶桑”;“青山白云常自在,禅悦法喜悟无生”这类不能点顿的语句,便是违律,不允许出现在联文中。换句话,对联禁止两个节奏点连仄或连平。
  事实上,对联具多源性和多元性,不仅源于诗,也源于文。汉语的对偶修辞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古代民谣、民谚、骈赋、古风及近体诗等都给对联的孕育以滋养,使其由对偶句、对句到对联而成型。因而自古以来的对联就具多种形式、风格的语言,有的如五、七言律句,有的如古风、骈赋、词曲、散文(古文式、白话式、方言俗语式,几乎应有尽有),由于它们字数、句数不定,语句组合自由,其平仄结构自然更灵活,不可能、也不应该全按律句单一的格式(关于联律与诗律的异同,不少联家作了确当的论述,如《中国楹联》2005第二期郭省非先生文章)。应该承认,律句的平仄结构是一种整齐规范的格式,对联将其引为常用的语句形式属客观存在,但这决非对联平仄结构的全部(见文末《附录》)。
  
  三、词的平仄结构也当借鉴
  
  传世联作决不仅限于近体诗的平仄格式。近体诗由于字数限于五、七言,句数限于四、八句(排律不限),偶位句脚又需押韵,因而平仄位置固定、节奏单一,这是其文体特征决定的。而多分句的长联则更接近赋的句式、章法,也从词里吸收语言营养。词句的平仄结构不少与近体诗相异,如:“关河梦断何处”(《诉衷情》);“画角声断谯门”(《满庭芳》);“南朝盛事谁记”(《西河》);“骤雨初歇”、“今宵酒醒何处”(《雨霖铃》);“何事常向别时圆”(《水调歌头》);“一时多少豪杰”(《念奴娇》);“觉来小园行遍”(《永遇乐》);“天意从来高难问”,“万里江山知何处”,“目尽青天怀今古”(《贺新郎》);“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词也属格律文学,甚至比诗更讲究声韵。但如上所举,其语句四连仄、四连平不少,有的接连十个字中只一个平声(《声声慢》)。平仄交替的目的,是诵读时产生抑扬顿挫、音调节奏,既体现音韵美,又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如同歌曲一样,为了表达不同的情感,就采用不同长短、快慢、强弱的节奏,因而有了2/4、3/4、4/4、3/8、6/8、9/8等等不同的节拍,有的同首歌曲中也变换着几种不同的节拍。对联的平仄结构如果只限于律句式的两音节反复交替,无异于歌曲里只有单一的2/4拍。这种节律上的“诗化”,必将导致对联语言形式的单一化、僵化。试想单一的节奏怎么更好地表达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怎么适应生动活泼、多姿多采的联语句式呢?如果限于律句式的平仄交替,“三杯两盏淡酒”、“凄凄惨惨戚戚”就必须改为“两盏三杯淡酒”、“惨惨凄凄戚戚”——诚如是,平仄安排倒是合“律”了,但也诵读不出原句那凄婉欲绝的情调了。
  平仄交替是对联应该遵守的法则,但如何交替,不能只限于两音节反复交替,前面所举郭沫若的“倚剑天外,挂弓扶桑”便扩大为前后两分句进行交替;梁启超的“寿颂南山瑶池瑞,樽闻北海蓬岛春”上联为仄仄平平平平仄,下联为平平仄仄平仄平,有四连平,四连仄(“蓬”字位可平可仄)。而传为苏轼真武庙联中,上联“仙佛焉耳矣”为平仄平仄仄,下联“龟蛇云乎哉”五连平,句中未交替,但上下节奏点反声。记得少年时见过一副春联“伟大祖国伟大党,英雄人民英雄军”,以今天的尺度来量,应是废品,或者根本不叫对联。但它内容好,对仗工整,只是句内没有平仄交替,从全联来看,上仄下平全反声,是否也应算是一种交替?当然,这是极特殊的例子,能否允其称为对联,有待大家明断。
  
  四、“马蹄韵”不是唯一的模式
  
  《联律通则》第二章五条规定:“对于单边两句及两句以上的复句联,每句句脚平仄按音步递换,句脚拼节形成‘仄顶仄’、‘平顶平’的格局。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条文的前半部分实际是指“马蹄韵”。不可否认,马蹄韵整齐规范,不失为一种样板式的声律格式(写到这里,不由让人想起上世纪风行一时的样板戏)。但纵观古今对联,千姿百态,并非一种式样可以概括划一的。记得十年前黄梅“四代会”期间,我曾请教余德泉乡兄,问他统计了数以万计的传世联作,究竟符合马蹄韵者占多大比例?他回答说大约40%。翻开各类楹联集,上联句脚为仄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等类型的确不是少数(举例从略),可见前人撰联并未将句脚的平仄递换看得十分重要,并不要求把它限死于一种格式,但上、下联为仄平尾,并分别以仄顶平、平顶仄却是几乎一致的,说明千百年来无数联人在创作实践中不是没有注意和思考对联的平仄规律,而是采取可松则松,当严必严的态度,从而在楹联文化遗产中早已包容了约定俗成的联律,以待我们总结归纳成型。前面所举历代联例的作者大多为饱学硕儒,他们的诗词无不出规入矩,一字一韵皆合格律,其联作却语言形式风格多样,有时平仄灵活安排,决非单一的诗律所能涵盖。以他们学养的深厚,治学的谨严,不致于不懂对联或制联粗疏失察,留给后人以话柄,也不是对联格律经千百年还处于草创蒙昧阶段,而在最近几年才产生了质的飞跃,发展到了一个规范化的成型期。而只能解释为前人深明对联所具有的独特文体个性,因而自觉地遵循其艺术规律进行创作,并在某种程度上有意与诗拉开一定距离。从而,我们也不难解释当代某些人不承认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是对联,而诗人柳亚子早将其作为对联来书写的事实。
  对联不同于诗,诗要押韵,对联不需押韵,长联各分句字数不等,体式更近于散文,因而句脚平仄对于感情的表达、诵读时句子间的流贯呼应,并不产生多大的影响,远不如诗词对于句脚音韵的要求严格。因而过分在句脚讲求整齐划一的两两平仄递换,并将此作为唯一的格式,势必给长联的创作增添不必要的限制。如此,是有利于促进楹联创作的繁荣,还是画地为牢,作茧自缚,陷进了唯形式主义的泥坑?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五、对仗是对联文体的本质特征
  
  对仗和声律是构成对联格律的两大要素,二者各自的作用、地位如何?近年来,联界对于词语对仗的种种法度规则,表现出了豁达开明的包容态度,意见趋于一致地把古今许多变通的手法都接受了(见《联律通则》第三章五、六、七条),而唯独在平仄问题上咬得很死,而且路子越走越窄。其实,汉语的字义、词义历千百年而相对固定,而语音随时代的推移,地域人事的变迁,差异极大。尤其入声字,不仅与当代施行的普通话读音大相径庭,即便在南方许多地区,入声字也为知识界的绝大多数人所陌生。在诗联界,入声仍为众所认同并使用,是可以理解的,这是传统使然。但不能不承认,古声韵与今天的社会生活实际存在着很大距离,诵读诗联作品一般用普通话或地方语言,绝少有能用古声韵来朗读者。因而,平仄音调虽属客观存在,但一定程度上已成了意念性的符号,是一种书面语音,逐渐削减了它的实用价值。词语对仗使对联得以塑造成型,而声律与之结合,使联语更具节奏美、音韵美,二者相得益彰,完善为传统格律文学之一体。正如建筑工程使房屋构筑成形,而装修工程则使它敷彩增华,趋于完美。但“清水房”虽粗糙简陋,毕竟是幢房屋,而房屋装修离开建筑实体,便成了空中楼阁。因而,对仗是对联的本质特征,声律是第二位的。正如诗词的特征是固定的句式及声律,而对仗则是其次要特征,因为它只是被部分使用(绝句更不要求对仗)。举个简单例子,任意取律绝中非对仗的两句,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句子平仄交替整齐,上下字字反声,完全符合七言律联的声律规范,但就连小学生也能判断出它不是对联;而“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样平仄严重失调的两句,稍有文墨的人大约都承认它是对联,因为它对仗工整,具备了对联的本质特征(从思想境界和语言技巧看,还不失为一副佳联)。这里需要申明,范文澜先生此联,声律上确有缺陷,本文《附录》列举的众多联语中也不乏平仄失对处,这些瑕疵因不属本文讨论范围(本文重在探讨句中平仄交替及句脚平仄递换等问题)因而未加评论,但决非以其举为声律样板。
  事实上,词语对仗涉及语言文字学、语法学、修辞学、音韵学、哲学等诸多方面,而且千变万化,包含着广博深奥的学问,有待我们不断深入学习和探讨。而四声平仄却是固定的,单一的,是一种死规矩,较易于学习并掌握运用。令人困惑的是,现今联界有种现象,评审、鉴赏对联时,往往不太关心意境高下,文采有无,而最注意平仄,发现失对或“失替”,便判不合格,予以“枪毙”,以这种最简单的标准去评判、解决楹联文学中并不简单的学术问题,不仅偏颇,甚至本末倒置,往往会把一些立意好、构思新、有特色的佳作,因一两字平仄失调被扼杀在摇篮之中。究其根源,一是把对联声律看得太窄、太死,二是把平仄的功用强调得太过分。联律既是法则,也是一种导向,它将指导全国各地的对联创作、评审和鉴赏,并直接决定千千万万对联作品的“生死”,可谓“身”系楹联大业的千钧重任。因而制定联律应该客观地、全面地分析衡量对仗与平仄在对联中的实际作用。作为对联启蒙教学,严格声律规范是必要的,而在创作评审中,“还应区分是不懂联律,肆意妄为,还是别有缘由,须加肯定。”针对前面提到的现象,笔者认为当前在对联的创作,特别是在评审中,坚持声律的同时,更应强调立意,强调语言技巧、特色,强调文采,强调对仗。而这一切尤其迫切需要制定出合理而适用的联律。
  
  六、联律应体现对联文体个性特色
  
  在文林艺苑中,对联自古属雅俗共赏的品种,既是雅文学(书斋文学),也有俗文学(方言俚语及口头文学)这正是对联文体的个性特色,其通俗、实用、短小、谐趣、奇巧、灵活多样等品格是区别于诗、词、骈、赋等文体的重要因素。因而,制定联律应该关注这些个性特色,不能为了在文坛争得一席之地,硬往纯雅文学里挤,以诗律代替联律,使对联沦为诗的附庸。这样势必导致对联文体个性的弱化、生命力的萎缩,而一旦失去文体个性特色,便是失去自身优势,反而会失去立于文学之林的应有地位。《联律通则》第三章第七条只规定巧对、趣对之类“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本文末《附录》所举的联语并非谐趣联,而由于它们的语言形式风格多样,声律上都不符合“典型对式”。统一联律如离开联史实际,人为地定得过严、过窄、过死,不能视为学术的发展进步。八股文便因规矩太多,束缚太死,终于被历史抛弃;书法馆阁体也因过分追求规范,追求整齐划一,而使艺术僵化,丧失生命力。格律是否优越、完善,并不以苛窄、森严为标准,也不能“少数服从多数”,去掉那“三分之一”而使之“一律”,而是看它是否合符实际,能否体现文体个性特征,是否有利于人们掌握运用,促进创作繁荣。因而,统一、制定联律应在尊重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实,从全局出发,从大处着眼、宽处着眼、活处着眼,力求具更大的包容量,千万不可比古人更“古人”,嫌古人戴一斤重的镣铐跳舞不过瘾,而自告奋勇增加到五斤、十斤……。其实,《联律通则》应是一套适合联界广泛采用的基本法则,而不是进入奥林匹克赛场的巅峰竞技标准。有些人惯以诗律为联,不妨终身受用;有的人习惯于平衡木上跳舞,尽可自选高难度动作,但不宜要求人人按这个标准“过关”。
  
  七、几点具体意见
  1、上、下联以仄平尾为常规,但据事理、文理、逻辑所必须,个别“平仄尾”可视为变格特例,予以认可(如文末《附录》所举西湖仙乐酒家联、董其昌岳飞墓联)。
  2、关于避忌“上联尾三仄,下联尾三平”的规定,系援引近体诗的声律法则,对于联界,当然可以借鉴并做到的。但诗、联语言毕竟有所差异,遣词造句难以回避时,如句尾是“天安门”、“英雄军”、“奥运会”等等,又找不到更合适的词语替换,是将全联报废,还是本着“不以辞害意”的古训,允许这种句子存在?在这点上,古人似乎更灵活通达(《附录》所举例证及唐诗律绝中不少“三仄尾”、“三平尾”足以说明问题)。
  3、四连仄、四连平之类句形本属联律应该包容的范围,不应对此扣上“放宽联律”、“违反联律”的帽子。同时,现代词语中有许多无法回避的“四连仄”、“四连平”(甚至更多)如“一国两制”不能改为“一邦两制”,“共产主义”不能改为“共资主义”,“精神文明”不能改为“意识文明”等等。
  4、个别复句联,上联句脚为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如《附录》所举何元普宝光寺联、俞樾苏州积功堂联等,是否也可作为变格特例予以认可呢?因而建议在坚持联律规范性的同时,《联律通则》应对这类偶尔出现的变格特例,作适当的补充表述,予以认可。否则,评审中势必不问缘由便伤及这种“个别”。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0-28 13:53:28编辑过]

  
--  作者:二月川
--  发布时间:2010/8/11 18:42:45

--  

  附 录
  
  笔者从顾平旦、曾保泉《对联欣赏》,谷向阳、何慧琴《中国名胜楹联大观》,张绍诚、李泽一《对联选》,《书法》杂志,罗永嵩、李兴辉编《民国时期书法》等书籍中引出40余副各种句式的对联,都不符律句平仄结构,兹附于文末。
  
  一、古文句式
  --------------------
  有本者如是
  知机其神乎
  ——吴菊隐 趵突泉望鹤亭
  
  虽有此不乐
  既来之则安
  ——刘 绎 乐陵学署
  
  饮量岂止于醉
  雅怀乃游乎仙
  ——金农手书联
  
  事前定则不殆
  门虽设而常关
  ——梁章钜 扬州水仓门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赠瞿秋白
  
  yù求宁观成,无远弗届
  以对食育物,有那其居
  ——乾隆 圆明园正大光明殿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何元普 新都宝光寺
  
  公能有斯图,贤于古人远矣
  彼仅存此愿,较之今日如何
  ——京师贾氏园
  
  二、白话句式
  ---------------------
  满腔子都是侧隐
  一肚皮不合时宜
  ——钟云舫
  
  咬定一两句诗,终身受益
  栽成六七竿竹,四壁皆清
  ——郑板桥 白云观华室
  
  试问世间人,有几个知道饭是米煮
  请看座上佛,亦不过认得田自心来
  ——赵 藩 新都宝光寺
  
  一月常致二十九日醉
  百年须笑三万六千场
  ——沈裕君
  
  睡至二三更时,凡功名都成幻觉
  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
  ——邯郸吕仙祠黄粱梦亭
  
  阴阳岂或异乎?照民间依官例,犹是执役,犹是当差,叫拿人便拿人,人要看透些,这一条路难免
  生死仍无常耳,许神顽信鬼误,以斯命名,以斯塑像,说有我就有我,我若来到了,那万般事该空
  ——刘光第 赵化镇兴隆寺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方鹤斋 成都文殊院
  
  生成是穷骨头,这里帮忙,那里着急,四十年消磨精力,偏做了愁城怨府,恨海离山。嗟嗟嗟,为谁受苦担忧,今夜扪心,吾过矣,吾过矣
  讲甚么真手足,上不尽当,吃不完亏,一两下翻转面皮,便思想缚虎屠龙,xún猪烹狗。罢罢罢,从此卷旗收伞,再管闲事,天厌之,天厌之
  ——钟云舫
  
  三、四言古体句式
  --------------------------
  同人与门,群贤毕至
  适子之馆,吉事有祥
  ——梁章钜 福州会馆
  
  春风比和,秋月俪洁
  东岳量峻,北溟测深
  ——格言联
  
  桃李增华,坐帐无鹤
  琴书作伴,支床有龟
  ——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寿马寅初
  
  见人有过,若已之失
  于理既得,即心之安
  ——格言联
  
  酌酒花间,磨针石上
  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郭沫若 江油李白纪念馆
  
  在山泉清,出山泉浊
  陆居非屋,山居非舟
  ——陆凤石 苏州月驾轩
  
  四、五/七言句式
  ---------------------------
  深心托毫素
  怀抱观古今
  ——乾隆 北京三希堂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文征明书南朝王籍句为拙政园联
  
  荷风送香气
  松月生夜凉
  ——于右任手书联
  
  英雄尚毅力
  志士多苦心
  ——吴芝瑛 绍兴楸瑾故居
  
  青山白云常自在
  禅悦法喜悟无生
  ——乾隆 天津云罩寺
  
  寿颂南山瑶池瑞
  樽闻北海蓬岛春
  ——梁启超 云南鸡足山
  
  荷花如城月如斗
  名流作主泉作宾
  ——吴巢松出句,梁章钜对句 大明湖小沧浪亭
  
  山林自有不朽业
  今古无多独行人
  ——梁漱溟赠志敏同学
  
  读书已过五百卷
  此墨足支三十年
  ——梁章钜随园联
  
  五、综合句式
  -----------------------
  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
  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
  ——苏轼手书广州真武庙联
  
  佛地锁星桥,疑是南海泽畔
  洞天肇石阁,居然普陀嵫中
  ——昆明西山慈云洞
  
  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
  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黄济生 青城天师洞
  
  好水好山,出东郭不半里而至
  宜晴宜雨,比西湖第一楼如何
  ——俞 樾 台州东湖湖心亭
  
  面面相窥,佛也须有靠背
  高高在上,人到此即回头
  ——方地山 镇江焦山四面佛壁
  
  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
  入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
  ——左宗棠 西湖冷泉亭
  
  侧同幽人居,水木明瑟
  遂存往古务,冬夏播琴
  ——梁章钜 苏州课耕楼
  
  积累譬为小,得寸则寸,得尺则尺
  功修无幸获,种豆是豆,种瓜是瓜
  ——俞 樾 苏州积功堂
  
  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旧江山,为天下读书人顿增颜色
  驱外夷出境,自辟千秋新事业,语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
  ——邱逢甲 延平王祠
  
  翘首仰仙踪,白也仙,林也仙,苏也仙,我今买醉湖山里,非仙也仙
  及时行乐地,春亦乐,夏亦乐,秋亦乐,冬来寻诗风雪中,不乐亦乐
  ——西湖仙乐酒家
  
  是南来第一雄关,只有天在上头,许壮士生还,将军夜渡
  作西蜀千年屏障,会当秋登绝顶,看滇池月小,黔岭云低
  ——古蔺县雪山关
  
  豪气压群凶,能使力士脱靴,贵妃捧砚
  仙才包众美,不让参军俊逸,开府清新
  ——李调元 江油太白祠
  
  ……试看奢如大业,令人讪笑,令人悲哀,……才领得廿四桥头,箫声月色
  ……必须才似庐陵,方可遨游,方可啸咏,……便当作六一翁后,余韵流风
  ——梁章钜 扬州平山堂
  
  南人归南,北庶归北,小朝庭岂求活耶
  孝子死孝,忠臣死忠,大丈夫当如是矣
  ——董其昌 岳飞墓
  
  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
  世间好语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论,出自先师
  ——李笠翁 庐山简寂观
  
  可托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君子人欤?君子人也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吾见其心
  ——成都武侯祠
  
   [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曾以谷向阳、何慧琴1985年所编《中国名胜楹联大观》为例,统计了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山东、江苏、四川、广东等八省市的全部入选联2413副,不符合《联律通则》之声律规则者843副,占35%,其中最高的省市占50—51%,最低的北京,占19%。
  
  罗永嵩2008年7月30日于广汉


--  作者:二月川
--  发布时间:2010/8/11 18:43:57

--  

  
  高度认同 转此分享


--  作者:绿色森林
--  发布时间:2010/8/11 20:16:00

--  

  收藏起来,认真学习。


--  作者:郑群
--  发布时间:2010/8/12 17:27:52

--  

  学习、体会!
  其意可明,于行则困;论坛多新秀,操作易争鸣;实话生乱,恭维可亲……难呐!想起《国画》中的一句话:“要想在历史中不朽,就要在现实中消失”……呵呵,跑题了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0.0 Sp2-SQL-商业正版
国粹网 版权所有
执行时间:125.00000毫秒。查询数据库3次。
当前模板样式:[国粹模板]
   页↑首

   滇ICP备170083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