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国粹论坛 (http://www.zhgc.com/bbs/index.asp) -- ●开心联吧 (http://www.zhgc.com/bbs/list.asp?boardid=293) ---- [推荐阅读] (3)关于意象 (http://www.zhgc.com/bbs/dispbbs.asp?boardid=293&id=167116) |
-- 作者:二月川 -- 发布时间:2009/7/20 18:50:08 -- [推荐阅读] (3)关于意象 资料来自网络 |
-- 作者:二月川 -- 发布时间:2009/7/20 18:51:57 -- 古典诗词常见意象解析 |
-- 作者:二月川 -- 发布时间:2009/7/20 18:58:21 -- 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
-- 作者:二月川 -- 发布时间:2009/7/20 19:07:40 -- 中学古典诗词中的意象 一、“柳”的意象 |
-- 作者:二月川 -- 发布时间:2009/7/20 19:30:35 -- 意象奥秘探微 何谓意象?意象是诗人“心物交融”的产物,是诗人主观之“意”和真切可感的客观之“象”的融合。例如《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呈现的“象”是“藤、树、鸦”,如果仅此而已,并无情味,但在天涯游子眼中,藤是枯萎的,树是苍老的,鸦是黄昏之归鸦,这便在物象中融入了苍凉孤寂的羁旅之愁,由此构成极具感染力和表现力的意象。意象这种心物交融、主客观统一的特点,提示我们在解读诗歌时应该通过意象的品评去把握蕴涵于诗中的美。而对于意象的品评,也成为从诗歌中体会诗情美、诗意美的一种重要途径。 《沁园春·长沙》上半阕着重描绘风景,下半阕着重抒写情志,意象前密后疏。对于这首词,虽然在个别字句的理解方面略有争议,但从总体上把握其诗情并不难。本文仅就诗中意象的特点作一概括,即这首词所选择的意象虽然有限,却集中反映了毛泽东诗词在意象方面的三大特点。 一是广大高远。这是毛诗意象的最显著特点。《沁园春·长沙》中,反映这一特点的意象有:湘江北去、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长空、浅底、万类、寥廓、苍茫大地等。 先看“湘江北去”,它与苏轼的“大江东去”类似,同属于延伸性(或开放性)意象,虽然在气势上略逊于苏词(苏词下句“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千古”作为时间意象与“大江东去”的空间意象相配合,而使时空同时开放,故而气象更大),但也为诗情的抒发提供了一个十分开阔的背景。 再看“长空”对“浅底”,天地悬殊,何其高阔。在毛泽东的诗词中,不乏天与地两类意象对举的情形,最典型的是《七律·冬云》里的“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而天或长空、大地、寥廓(宇宙)等意象单独使用的情形就更加不胜枚举了,除这首词外,再比如“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念奴娇·昆仑》),“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蝶恋花·答李淑一》),“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环宇”(《贺新郎》),“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等等。由于物象本身便极其阔大辽远,再加上诗人俯仰之间的万丈豪情,无怪乎毛诗总表现出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同学们对这样的意象若有兴趣,还可以去其他诗人的诗中寻找一番,加以体会,看看是否有类似的感受,例如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万山”、“万类”、“百舸”则反映了毛诗在数词运用上的一大特色。毛诗并不满足于意象本身之大,还乐于运用大数目的数词,以夸张的手法,追求更大更强的气势。在毛诗中,以万、千、百这样的庞大的数词修饰的意象,可谓俯拾皆是。例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七律二首·送瘟神》),“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七律·冬云》),“春风杨柳万千条”(《七律二首·送瘟神》),“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万木霜天红烂漫”(《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卜算子·咏梅》),“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七律·答友人》),等等。庞大的数词,不仅展现了自然力的壮观雄奇,也反映了诗人的壮烈情怀,读之但觉磅礴之气扑面而来。 行文至此,打断一下,给同学们提两条学习建议:一是不妨注意一下一些柔性的意象,如花、杨柳、泪等,在加了庞大的数词作修饰语后,有什么微妙的变化;二是不妨联系其他诗人运用数词的例子,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天台一万八千丈”;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苏轼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辛弃疾的“气吞万里如虎”;温庭筠的“千万恨,恨极在天涯”;秦观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等等,看看其立意、品格与毛诗相比有何异同。 “层林”、“漫江”、“大地”这几个意象反映了毛诗在形容词(包括形容词性的名词)使用上“取大不取小,就高不就低”的偏好。诗人毛泽东观照世象的视点,常常是俯瞰式或仰观式的,长于远眺而轻于近瞻,热衷概观而不屑细察。这既与他作为政治家高瞻远瞩的风格一脉相承,也与他好大喜多的审美趣味相得益彰。我们不妨再看几个例子:“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七律·冬云》),“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菩萨蛮·黄鹤楼》),“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雾满龙冈千嶂暗”(《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雄关漫道真如铁”(《忆秦娥·娄山关》),“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十六字令三首》),“高峡出平湖”(《水调歌头·游泳》),“高路入云端”(《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梅花欢喜漫天雪”(《七律·冬云》),“寂寞嫦娥舒广袖”(《蝶恋花·答李淑一》),等等。 二是力透纸背。为进一步追求意象的气势和力度,毛诗常常运用“遍”、“尽”、“透”、“极”、“彻”、“全”、“惟”等极致性的副词,来修饰与意象相连的形容词或动词。极致性的副词,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动词或形容词的张力,从而将意象的表现力推向极点。《沁园春·长沙》中,反映这一特点的有:红遍、尽染、碧透。类似的例子在毛诗中同样比比皆是:“踏遍青山人未老”(《清平乐·会昌》),“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念奴娇·鸟儿问答》),“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念奴娇·昆仑》),“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七律·答友人》),“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水调歌头·游泳》),“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沁园春·雪》),等等。 三是慷慨苍劲。毛诗追求大气魄、大力度,“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然天高地远而人力有限,沧海桑田而人生苦短,因此,即便是盖世英雄,“慨当以慷”之余,也难免“忧思难忘”,难免有“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的隐隐惆怅。毛泽东对同样是政治家兼诗人的曹操的惺惺相惜之情,从“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浪淘沙·北戴河》)的诗句中可见一斑。他也常常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曹孟德式”的慨叹,譬如《沁园春·长沙》中的“怅寥廓,问苍茫大地”,又譬如“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浪淘沙·北戴河》)。“怅”之“意”的介入,不但没有破坏毛诗广大高远、力透纸背的意象风格,反而在浩然大气之中又平添了几分沉郁之气,使诗的整体意境更加充实丰满,不至于大而无当或失之空洞。何况毛诗之“怅”,不同于“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乌夜啼》)之怅恨,也不至于“怆然而涕下”,而是“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感慨。 毛诗意象慷慨苍劲的特点,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对“苍”、“茫”、“莽”、“萧”等字的偏爱上,“苍茫大地”便是一例,又如“暮色苍茫看劲松”(《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赣水苍茫闽山碧”(《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菩萨蛮·黄鹤楼》),“钟山风雨起苍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忆秦娥·娄山关》),“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菩萨蛮·大柏地》),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念奴娇·昆仑》),“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沁园春·雪》)“萧瑟秋风今又是”(《浪淘沙·北戴河》),等等。这类形容词实在颇有意味,既有迷茫悲凉之意,又不乏慷慨苍劲之气,值得读者细细把玩。 本文以意象为视角,管中窥豹地品评了毛泽东诗词的意象特点,也许可以帮助同学们更直观、更深入地理解毛诗的崇高美。然而,本文的目的尚不啻于此,同学们如能联系更多的诗人诗作,进一步体会“意”与“象”的关系、意象与语词的关系,那么,你的诗歌鉴赏水平就会大大地提高了。 |
![]() |
|
页↑首
滇ICP备17008350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