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国粹论坛  (http://www.zhgc.com/bbs/index.asp)
--  ●开心联吧  (http://www.zhgc.com/bbs/list.asp?boardid=293)
----  [讨论] 声音能翠吗  (http://www.zhgc.com/bbs/dispbbs.asp?boardid=293&id=131671)

--  作者:二月川
--  发布时间:2008/12/14 14:27:20

--  [讨论] 声音能翠吗

  上联:细雨和弦,柳笛声声翠 [沙漠渔父]
  守擂:清风把盏,心泉滴滴香 [沙漠渔父]
  
  翠是形容颜色的词 一般不能形容声音 柳笛声声翠能说的通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4 14:30:44编辑过]

  
--  作者:东来紫气
--  发布时间:2008/12/14 14:32:09

--  
做为主持人,我不发表针对擂联的评论!
但对川总严谨求实的态度,赞一个!
--  作者:二月川
--  发布时间:2008/12/14 14:32:19

--  

  柳笛声声翠 我以为在修辞学上是说的通的
  第一翠与脆是谐音双关
  第二这是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格-----此处是打通了听觉和视觉的界限
  


--  作者:二月川
--  发布时间:2008/12/14 14:33:14

--  

  提供点资料大家看
  ---------------------------------------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举例子来说吧: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详细解释如下:
  人的认识活动,一般是从感觉、知觉、到表象,进而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
  人的各种不同的感官,只能对事物某些特定的属性加以认识,因此在人们从感觉、知觉到表象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各种感觉器官相通的过程。人类艺术活动的“通感”实际上就是人们的认识活动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审美是人类特有的活动。通感,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钱钟书先生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可见,通感广泛的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感受之中,就象你看着满园的春色,会哼起“春之歌”一样。现实生活的文字的印记也不可避免地打下了“通感”的印记。例如,“摇曳的音调”、“表情冷漠”、“一弯寒月”等词语中,视觉、听觉、触觉构成了通感。人们常用“甜美”形容歌声,“甜”本属于味觉印象,“美”属于视觉印象,“歌声”则属于听觉感受。人的五种感官,“通”得最普遍的,是视觉与听觉。运用通感,可突破人的思维定势,深化艺术。通感哲学基础就是自然界普遍相通的原则,客观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感同样也可以用声音和色彩等等手段去表达人类的感情,它成为了写作实践中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在现代文学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读者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感悟,克服审美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从而使文章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
  钱钟书的文艺论著《通感》
  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家和修辞家似乎都没有理解或认识。
  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同时人方中通《续陪》卷四《与张维四》那封信全是驳斥李渔的,虽然没有提名道姓;引了“红杏‘闹春’实之未见”等话,接着说:“试举‘寺多红叶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之句,谓‘烧’字粗俗,红叶非火,不能烧人,可也。然而句中有眼,非一‘烧’字不能形容其红之多犹之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耳。诗词中有理外之理,岂同时文之理、讲书之理乎?”也没有把那个“理外之理”讲明白。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评点苏诗》卷二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并未懂那句的意义,误以为它就像司空图所写:“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常把“闹”字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
  晏几道《临江仙》:“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毛滂《浣溪沙》:“水北寒烟雪似梅,水南梅闹雪千堆。”马子严《阮郎归》:“翻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黄庭坚《才韵公秉》:“车驰马骤灯方闹,地静人闲月自妍。”又《奉和王世弼寄上七兄先生》:“寒窗穿碧流,润础闹苍藓。”陈与义《夜赋》:“三更萤火闹,万里天河横。”陆游《开岁...有赋》:“百草吹香蝴蝶闹,一溪涨绿鹭鸶闲。”范成大《立秋后二日泛舟越来溪》:“行入闹荷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陈耆卿《与二三友游天庆观》:“月翻杨柳尽头影,风肴擢芙蓉闹处香。”又《挽陈知县》:“日边消息花争闹,露下光阴柳变疏。”赵孟坚《康不领...长赋》:“闹处相挨如有意,静中背立见无聊。”从这些例子来看,方中通说“闹”字“形容其杏之红”,还不够确切;应当说:“形容其花之盛(繁)”。“闹”字是把事物无声的姿态说成好象有声音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马子严那句词可以和另一南宋人陈造也写西湖春游的一句诗对照:“付与笙歌三万指,平分彩舫聒湖山”。“聒”是说“笙歌”,指嘈嘈切切、耳朵应接不暇的声响;“闹”是说“妆束”,相当于“闹妆”的“闹”,指花花绿绿、眼睛应接不暇的景象。“聒”和“闹”虽然是同义词但在马词和陈诗里分别描写两种不同的官能感觉。......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就方法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远山拙注:指古人好友之间钱财混有,不分你我)。又譬如“热闹”和“冷静”那两个成语也表示“热”和“闹”、“冷”和“静”在感觉上有通同一气之处,结成配偶,因此范成大可以离间说“已觉笙歌无暖热”。李义山《杂篡-意想》早指出:“冬日着碧衣似寒,夏月见红似热”。我们也说红颜色“温暖”绿颜色“寒冷”,“暖红”、“寒碧”已沦为诗词套语。
  


--  作者:二月川
--  发布时间:2008/12/14 14:34:21

--  

  网上一搜索 声声翠太多了
  下面转发一些 供大家浏览


--  作者:二月川
--  发布时间:2008/12/14 14:35:47

--  

  【散文】又闻蝈蝈声声翠
  闲暇无事的我独自坐在阳台,懒洋洋地接受着一缕温暖阳光的拥抱和爱抚。这时的天气已开始渐渐转冷了,照在身上的阳光已不及前几天的那般祥和,时而吹过来的风中,已夹杂着些许微微得寒意。我放眼望着不远处的山坡,这时山上的草木已开始逐渐枯黄,偶尔会有几片干枯的树叶在风中悄无声息地飘然落下,落进枯黄的草丛,看着这片已没有任何生命迹象的景象,我不禁想起,小时候每逢这个季节,老家的亲友们,都会给我们这些城里的孩子们捎来几只绿油油活蹦乱跳的蝈蝈玩,真不知道,在这样苍凉的季节里,他们是怎么捉到那些蝈蝈的。
  说来也巧,晚上下班时表哥突然来我家,一进门,他便急忙把一个细长的小纸筒塞到我手里,并且说,这是给你留着玩的,我要赶时间到幼儿园接孩子去,先走了,话音未落,他的身影已消失在门外。望着他匆忙的样子,我心想,什么好东西,还大老远地送来,于是,我打开了那支包裹得整整齐齐的小纸筒,里面立刻钻出一个绿油油的小脑袋,那个小而光滑的小脑壳上,还长着两根长长得触角,这只刚刚钻出牢笼的小东西,一出来,便在我的手上到处爬行,并且一边爬着一边晃动着它那两条长而细的触角,看样子,好象是在寻找着什么,一见到这一切,我便大叫起来,是蝈蝈、是蝈蝈!妈妈见了便笑道,你这个表哥,都这么大了还不忘这些小时侯的玩意,我这么一嚷,就惊动了我手上的蝈蝈,只见它将两条长长得后腿用力一蹬,立刻从我的手上跳到了地上,我一着急,就冲着妈妈嚷道,蝈蝈逃跑了,快点把它捉回来呀!妈妈一看,便手疾眼快地用手轻轻一捂,然后再用两根手指轻轻捏住蝈蝈上肩胛的硬壳处,就这样,逃跑未遂的蝈蝈又重新回到了我的手里,我一边把玩着蝈蝈一边说,还是你会捉,要是别人,早就把蝈蝈给捏死了,听了这番夸奖,妈妈不无得意地笑道,那当然,我小时候玩这个地道得很呢!要是捉它时抓它的肚子,就会把它活活捏死的,我去给你拿些胡萝卜来,你先好好喂喂它,等明天,我把以前喂蝈蝈用的葫芦找出来,再把它装进去,我接过妈妈递过来的胡萝卜,一边喂着蝈蝈,一边仔仔细细地端详着这只绿色的可爱的小东西,只见它由头顶至脊背呈现着淡绿的色泽,在淡绿间,隐约可见一条条暗灰色的条纹,腹部由深至浅渐渐呈乳白色,头顶长侧长着两只圆圆亮亮得小眼睛,这时的它正爬在一块胡萝卜上,用两片夹板样的嘴唇津津有味地吃着,看着它那副贪婪地吃像,我心里顿时升起一股怜爱之情!
  夜里,我把蝈蝈放到自己的被窝里,一遇到暖气,原本安静的蝈蝈,便开始了它那清脆而持久地鸣叫。我躺在暖融融的被窝里,耳边倾听着这小小虫儿地轻声鸣唱,就在这冥冥然中,我仿佛又回到了儿时的时光;又看到了当年玩蝈蝈时的那一段段快乐场景……
  在我小时侯,夏天一到,我就会向老爷嚷着要蝈蝈玩,可城市里要想捉到蝈蝈是不容易的,没办法,老爷只好到夜市和小摊上去给我买,有时摊贩们见我们要得心切,就会把蝈蝈的价钱抬得高高的,可无论有多贵,老爷总是舍得给我买。当我兴高采烈地拿着蝈蝈回家时,首先要到小伙伴们面前把蝈蝈向他们炫耀一番(因为我总是第一个拥有蝈蝈的),每当看着他们那副羡慕和不服气的神情时,乐得我真想亲蝈蝈一口。当我把蝈蝈炫耀完后,接下来就要给蝈蝈开饭了,这时,老爷便会给我一些葱白或菜叶,让我把蝈蝈喂得饱饱的,晚上睡觉时,我也不肯把蝈蝈放到一边,而是把蝈蝈笼搂在怀里或放在枕边,这样我才能安心地入睡,不过这样一来,总是把床上和我身上弄得大葱味、烂菜味的臭气冲天,当妈妈拿着那些被我弄得臭烘烘的东西教训我时,一旁的姥姥便会替我求情道,小孩子嘛,都这样,你小时侯比她还淘呢,这孩子像你,听了这话,妈妈便会无言以对,无奈之下,她只好默不做声地收拾着那些被我弄脏的物品,一旁的我呢,因为有了姥姥的支持,就更加忘乎所以地大胆玩起蝈蝈来了。等大家都有了蝈蝈后,我们就把蝈蝈全部挂在树上,然后一个个蹲在火辣辣得大太阳下比赛,看谁的蝈蝈叫得最响、叫得时间最长,当时的那股专注劲,根本顾不上我们的脸上被热得汗水直流,等比赛结束后,再看看我们这些选手们,一个个得脸上,已经被汗水冲刷成了花猫脸,可当时我们的心里却是快乐的和兴奋的。
  秋天到来后,老爷就会给我选一只能过冬的“铁蝈蝈”,再买一个外面刻有各色花纹的蝈蝈葫芦,然后把蝈蝈装在葫芦内,让我把它揣在怀里过冬。当外面大雪分飞寒气袭人时,我坐在暖乎乎的火炉旁边,怀里揣着吱吱作响的蝈蝈葫芦,闷了,就把那个绿油油的小东西从怀里取出来,让它在我的手上和身上慢慢地爬着,我就这样静静地看着、看着!
  就这样,在整个悄无生机的冬天里,都会有一只绿绿的小小生命陪伴着我,陪伴着我度过一个又一个炎热的酷暑与寒冷的冬天……
  今天,我又一次怀揣着蝈蝈,又一次听到了它那清脆的叫声,它的叫声、它的样貌又一次勾起了我对童年的这段记忆与怀念,又一次唤醒了我那颗童心未泯的心。今夜,在这小小虫儿的陪伴下;在这声声清脆的鸣叫中,我又一次梦回童年;又一次畅游在那无忧无虑的儿时快乐岛!
  
  (转自 榕树下/语浓)


--  作者:二月川
--  发布时间:2008/12/14 14:37:26

--  

  绘画:春报竹韵声声翠(尹晓军)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4 14:42:52编辑过]

  
--  作者:二月川
--  发布时间:2008/12/14 14:40:37

--  

  摄影:蜡嘴好鸟声声翠(天公)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4 14:42:01编辑过]

  
--  作者:二月川
--  发布时间:2008/12/14 14:44:25

--  

  出句:林深鸟语声声翠(狼嫣)


--  作者:二月川
--  发布时间:2008/12/14 14:45:40

--  

  出句:雨读竹简声声翠【清音五弦】今


--  作者:二月川
--  发布时间:2008/12/14 14:47:21

--  

  蝶恋花(大王管理委员会)
  
  望尽南雁归路,尺素柔情,却与何人说。轻狂少年白马,千金一醉,青丝绕燕语,疏图昔日情怀,沙洲寂寂,雨打芭蕉声声翠。
  望神州渺渺,若得一日化龙去,后庭蝶舞依依。念去去,怎堪如此悲。无言再相忆,红烛泪,莫把柔骨做花飞,葬尽红颜憔悴。


--  作者:草野
--  发布时间:2008/12/14 14:49:19

--  

  

  声声后面的翠,似乎不妥.
  
  艳阳高照千山翠
  好雨滋润万木荣

  春融丽日莺声脆
  翠绕华门燕翅香

  天暖竹摇风添翠
  春早梅放雪生香

  山河吐翠
  玉宇含香

  春拂柳丝翠
  秋染枫叶红
  
  彩凤欢鸣千峰翠
  初阳郎照万壑新

  雪压青松松愈翠
  霜欺红梅梅更香

  莺歌流翠
  燕语染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5 15:20:33编辑过]

  
--  作者:二月川
--  发布时间:2008/12/14 14:52:57

--  

  莺鸣岸柳声声翠
  蝶舞溪桃片片红 (雪儿)


--  作者:二月川
--  发布时间:2008/12/14 15:05:23

--  

  《桫椤姑娘》

  你是否和我一样,去过许多地方,有过沉重的行李,住过不同的旅馆,看过各式的月亮?行走的步伐开始倦怠,飞翔的心灵不再澄清。

  在这时,就在即将被岁月击中的前一秒,就在山穷水尽的那一刻,你是否和我一样,看到了梦中的美景,遇到了心中的桫椤姑娘。

  就像迪斯尼年轻的冒险家那样,在生命之神的指引下,与今生的印第安少女相遇在了1607年的春风中。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我的桫椤姑娘。坐在月光下,与泉水嬉戏,听蝴蝶呢喃,对杜鹃倾诉,和竹海和山峰做伴。声声翠,摇曳在云雾山峦间。

  心儿映在泉水中,梦而画在丹霞上。我的桫椤姑娘,她要我去看月光、画春色。我放慢脚步,把眼睛和耳朵准备好。不,把全身的感觉准备好,与身边的桫椤姑娘,一同沉醉,沉醉在微风山谷,森林之月,寂静雨林,幽谷深处。呵,水泥的丛林、都会的喧闹,你们全都不可以将我吵醒。我要在这仙境中,留住脚步,和桫椤姑娘一道守护这自然恩赐!

  你是否和我一样,找到了桫椤姑娘?找到了梦中仙境?如果没有,那就听李晖的歌吧!在宝嘉康蒂的歌声中,出发!
  
  

点击开新窗口欣赏该FLASH动画![全屏欣赏]
http://www.macromedia.com/shockwave/download/index.cgi?P1_Prod_Version=ShockwaveFlash\'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width=500 height=400>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058373/Ob/1/Pt/0/sid/XMzQ2ODM3MjA=/v
--  作者:二月川
--  发布时间:2008/12/14 15:10:05

--  

  请大家发表看法


--  作者:绿色森林
--  发布时间:2008/12/14 15:25:37

--  

  光声音来讲,是不能翠的。从出句的前后分句看,大概是用来形容春山的翠绿吧。管见


--  作者:草野
--  发布时间:2008/12/14 15:25:55

--  

  

  花木清香庭院翠
  琴书雅趣画堂幽

  国色经霜皆拥翠
  天香满地不沾尘

  苍松挺拔千秋翠
  冬梅昂首万年春

  彩凤欢鸣千峰翠
  初阳郎照万壑新

  雪压青松松愈翠
  霜欺红梅梅更香


  莺歌流翠
  燕语染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4 15:30:59编辑过]

  
--  作者:冷雨
--  发布时间:2008/12/14 16:30:32

--  

    天暖竹摇风添翠
  春早梅放雪生香
  
  前有“竹摇”,这个“翠”用的非常贴切。


--  作者:赤道火夫
--  发布时间:2008/12/14 17:58:36

--  

  大家细细品味一下吧,个人感觉,如果说出句有点意思的话,亮点就在这个翠字上。


--  作者:溪谷
--  发布时间:2008/12/14 18:14:08

--  

  我个人认为因为有了柳笛、声声翠可以成立;作者肯定在脆、翠之间徘徊很久才做出选择。管见


--  作者:二月川
--  发布时间:2008/12/14 18:29:27

--  

  听着那清脆的笛声 是不是想到柳树是翠绿的春天是翠绿的
  恍然间觉得这笛声也是翠绿翠绿的哦
  不是吗 绿树呀绿草呀就是可视的笛声 笛声又是可听的绿色啊
  这样一想 我感到了某种别致的韵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4 18:31:02编辑过]

  
--  作者:楚虞
--  发布时间:2008/12/14 18:31:43

--  

  通感手法,当然可以啦~~``


--  作者:郑群
--  发布时间:2008/12/14 19:13:24

--  

  我当时的感觉就是这样的。既有柳笛,自然柳翠,让人似乎看到一幅动画春图:随着柳笛一声声起伏,入目的柳丝也随着愈加翠绿。此非笛声所致,实为细雨和弦之功……春意越来越浓了!


--  作者:赤兔马
--  发布时间:2008/12/15 0:29:17

--  

  细雨和弦,柳笛声声翠。这里如果用“脆”整个出句的意境则大打折扣,“脆”写的是在绵绵细雨中柳枝象笛子一样发出声声清脆悦耳的声音,显然比较直白;而“翠”则把一幅在绵绵细雨里柳枝伴随着声声笛音慢慢吐翠的画面展示给了读者,使读者的感觉随之而动起来,由此而产生了一个动感的想象空间。


--  作者:雨过寒山
--  发布时间:2008/12/15 8:57:30

--  

  莺鸣岸柳声声翠 我以为这里的翠指的是岸柳而不是莺鸣。
  


--  作者:草野
--  发布时间:2008/12/15 9:07:50

--  

  

以下是引用二月川在2008-12-14 14:47:21的发言:
  蝶恋花(大王管理委员会)
  
  望尽南雁归路,尺素柔情,却与何人说。轻狂少年白马,千金一醉,青丝绕燕语,疏图昔日情怀,沙洲寂寂,雨打芭蕉声声翠
  望神州渺渺,若得一日化龙去,后庭蝶舞依依。念去去,怎堪如此悲。无言再相忆,红烛泪,莫把柔骨做花飞,葬尽红颜憔悴。

  雨打====声声,芭蕉===翠,管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5 9:08:32编辑过]

  
--  作者:骨瘦心闲
--  发布时间:2008/12/15 9:50:10

--  

  声声翠—在翠绿的环境中的声音,如果环境没有绿色因素存在,则不通。


--  作者:草野
--  发布时间:2008/12/15 9:56:22

--  

  

以下是引用骨瘦心闲在2008-12-15 9:50:10的发言:
  声声翠—在翠绿的环境中的声音,如果环境没有绿色因素存在,则不通。

  
  好象这个说法也说的通.但是,柳笛声声翠一句,似乎还是缺少一定的语言限定条件.管见.
--  作者:骨瘦心闲
--  发布时间:2008/12/15 11:36:59

--  

  是否可以看作是柳笛声声出于翠(的环境)?


--  作者:草野
--  发布时间:2008/12/15 15:17:12

--  
以下是引用石燕子在2008-12-15 12:24:34的发言:关于这个翠字,其实是这样一种情况:大学教授说声声翠,是有知识,是雅。小学生的作业说声声翠,是学习不用功,扣分!:)))


有此一说?
--  作者:荒原之狼
--  发布时间:2008/12/15 23:15:25

--  

   “柳笛声声翠”应该是柳笛声声“吹”或“催”的意思。进一步说“翠”应该是“吹”或“催”
  
  翠,或理解成谐音,或理解成省略,而不能仅仅理解是“脆”。从柳树初有绿意开始,人们剪下柳
  
  枝做笛而吹,直吹到树木花草茂盛翠绿为止。这时再用柳枝做笛的话,一个是味苦,一个是叶枝太
  
  硬柳笛容易有窟窿。这个过程很快的。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的话,“柳笛声声翠”应该能够成立:)


--  作者:单人床
--  发布时间:2008/12/16 21:09:39

--  

  俺也数理化一回:
   春雨(细雨)声淅淅沥沥,连贯,有节奏,是“脆”不起来的。“脆”,短促,尖锐,少杂音(没查词典,大概吧)。柳笛或者“脆”,或者不脆,然有雨声相伴,便“脆”也大打折扣,以“和弦”联想,这柳笛当是吹曲子才是,声音应当连贯才是。用“脆”,不管准确不准确,至少“脆”不脆的不很打紧了吧?
   “ 翠”字何来?是看见了吗?未必!反正联句字面没有交代。联句字面上只有听觉。翠是与“柳笛”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是“笛子”,用“翠”就一塌糊涂。柳笛只有春天才有,是春天的一个标志物。听到柳笛,是听到春天来临的信息,自然会浮想到野外的翠绿,以及绿色将一步步夺回冬天占领的地界。其实有柳笛的时候,绿色的地盘尚少。所谓“声声翠”,春天的脚步也没有如此快,声声翠主要还是期待与想象的结果,是听到柳笛后一幕幕浮现在眼前的景致。
   所以,我知道有所谓“通感”,但不同意此处是用了“通感”手法。


--  作者:单人床
--  发布时间:2008/12/22 20:23:56

--  

  

以下是引用单人床在2008-12-16 21:09:39的发言:
  俺也数理化一回:
   春雨(细雨)声淅淅沥沥,连贯,有节奏,是“脆”不起来的。“脆”,短促,尖锐,少杂音(没查词典,大概吧)。柳笛或者“脆”,或者不脆,然有雨声相伴,便“脆”也大打折扣,以“和弦”联想,这柳笛当是吹曲子才是,声音应当连贯才是。用“脆”,不管准确不准确,至少“脆”不脆的不很打紧了吧?
   “ 翠”字何来?是看见了吗?未必!反正联句字面没有交代。联句字面上只有听觉。翠是与“柳笛”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是“笛子”,用“翠”就一塌糊涂。柳笛只有春天才有,是春天的一个标志物。听到柳笛,是听到春天来临的信息,自然会浮想到野外的翠绿,以及绿色将一步步夺回冬天占领的地界。其实有柳笛的时候,绿色的地盘尚少。所谓“声声翠”,春天的脚步也没有如此快,声声翠主要还是期待与想象的结果,是听到柳笛后一幕幕浮现在眼前的景致。
   所以,我知道有所谓“通感”,但不同意此处是用了“通感”手法。

  
  你小子,连通感是什么也搞不清楚,尽扯淡!
--  作者:浅饮辄醉
--  发布时间:2008/12/22 23:08:56

--  
翠字是整个上联的魂。写的是从细雨和弦而始,渐绿至翠的春华过程,是一幅穿越时空的动感图画。人生也是如此,从童蒙开始,吸收一切有益的养份而至茁壮。我对上联的理解是:自从细雨和弦后,就“翠”了,如何“翠”的?是在柳笛的声声吹奏中,逐渐地“翠”了。因为擂主联后有注释,此联是为小学的“心泉”而撰。单单讨论“翠”是否“脆”,或声音能否“翠”,都不能更好地理解整个联意。管见呵。
--  作者:单人床
--  发布时间:2008/12/24 19:10:09

--  

  原联“柳笛”实际上暗喻童声,或者说,以柳笛声与童声的共同特点为暗喻的基础,用柳笛来暗喻儿童。“柳笛声声翠”暗喻儿童健康成长。句子应根据不同解释平面(语境)来理解。原联中的句子一旦与原联剥离,其意思就应仅根据句子来看,把句子放在不同的情境中,大家才能对出不同意境。不脱原联的巢臼,终不能出新。其实柳笛是用才发芽不久的细柳枝的皮做的,柳枝略老一些,就做不好了。柳比其它植物先绿,也就是说,柳笛连柳色较绿时都吹不到,更吹不到绿草遍地的时候。所以,理解柳笛声伴着“翠”的过程是不对的。渐“翠”只能是听到柳笛后想象的结果。


--  作者:单人床
--  发布时间:2008/12/24 19:18:26

--  

  柳笛不是笛子,它是随兴而做的玩具,吹柳笛总是偶一为之的事情。一直吹的话,一个柳笛用不了多会儿,没有人吹了做,做了吹。


--  作者:纵横
--  发布时间:2008/12/25 2:56:04

--  
“柳笛声声翠”应该是“柳笛声声鸣翠色”的省略,“翠”为名动词,不然说不通了。但是有人喜欢绿的味道,咱不好捅出实在话来:)
--  作者:凭栏小眺
--  发布时间:2008/12/25 16:10:28

--  

  谢谢散人,眺学习了


--  作者:小子丢丢
--  发布时间:2008/12/30 18:03:31

--  

  我对诗词没有什么研究,因此没有什么专业词语来参与讨论。
  
  但第一次看见“声声翠”的时候,感觉还是蛮喜欢的。


--  作者:小子丢丢
--  发布时间:2008/12/30 18:07:45

--  
以下是引用石燕子在2008-12-15 12:24:34的发言:关于这个翠字,其实是这样一种情况:大学教授说声声翠,是有知识,是雅。小学生的作业说声声翠,是学习不用功,扣分!:)))
以下是引用草野在2008-12-15 15:17:12的发言:



有此一说?

好象是这样的。
就象通假字的说法一样。

古人写错说通假
我写错字被打叉


--  作者:清溪云木
--  发布时间:2008/12/31 20:00:38

--  

  我认为是“通感”的修辞手法,这里用“翠”是承接“柳笛”来的,前分句写的也是春景,联系紧密。如果写的是秋景,用的是“牧笛”就显然不通了~~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0.0 Sp2-SQL-商业正版
国粹网 版权所有
执行时间:453.12500毫秒。查询数据库3次。
当前模板样式:[国粹模板]
   页↑首

   滇ICP备170083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