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国粹论坛  (http://www.zhgc.com/bbs/index.asp)
--  ●谜山瑰宝  (http://www.zhgc.com/bbs/list.asp?boardid=287)
----  【谜材】1017:美学名词术语大全  (http://www.zhgc.com/bbs/dispbbs.asp?boardid=287&id=64832)

--  作者:梅岭狂人
--  发布时间:2007/3/30 14:23:18

--  【谜材】1017:美学名词术语大全

  美学名词术语大全
  
  阿多诺,T.W. 、阿恩海姆,R. 、阿尔贝蒂,L.B. 、阿尔琴 、阿拉伯传统审美观念片断 、阿拉伯园林艺术 、阿毗纳瓦古普特 、埃亨巴乌姆,Б.М. 、艾迪生,J. 、艾伦,G. 、艾略特,T.S. 、艾耶尔,A.J. 、爱尔维修,C·A. 、爱森斯坦,С.М. 、《爱欲与文明》 、安格尔,J·—A·—D· 、奥古斯丁,A. 、奥普艺术 、巴尔特,R. 、巴赫金,М.М. 、巴洛克风格 、巴特,C. 、巴希,V.G. 、巴赞,A. 、芭蕾 、白居易 、《白石道人诗说》 、柏格森,H. 、拜占庭建筑 、拜占庭美术 、拜占庭美学 、班固 、包豪斯 、包世臣 、包装的审美要素 、《抱朴子》 、鲍列夫,Ю.В. 、鲍姆嘉通,A.G, 、鲍桑葵,B. 、鲍特金,M. 、悲剧 、悲剧感 、《悲剧心理学》 、《悲喜混杂剧体诗的纲领》 、贝尔,C. 、本体论 、本文 、本文—读者相互作用 、本雅明,W. 、本泽技术美学思想 、《笔法记》 、《笔髓论》 、比德说 、比较美术 、比较文学 、比兴说 、毕达哥拉斯 、毕加索,P. 、变形 、标题音乐 、表里说 、表现论美学 、表现派 、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电影 、别林斯基,В.Г. 、波德莱尔,C. 、波普艺术 、波斯彼洛夫,Г.Н. 、玻璃制品审美特征 、勃列顿学派 、博克,E. 、博马舍,P.A.C.de 、薄伽丘,G. 、柏拉图 、不涉理路,不落言筌 、不似之似 、布莱希特,B. 、布罗夫,А.И. 、布洛,E. 、布洛赫,E. 、布瓦洛,N. 、蔡仪 、蔡邕 、蔡元培 、《沧浪诗话》 、曹丕 、曹雪芹 、曹植 、《草书势》 、策略 、插花 、禅宗美学 、产品 、产品的构成 、产品的认知功能 、产品的审美功能 、产品的审美价值及其评价 、产品的审美形态 、产品的实用功能 、产品的形式美 、产品的艺术美 、产品语言 、产品造型 、产品造型的技术因素与经济因素 、《忏悔录》 、场所 、超现实主义 、车尔尼雪夫斯基,Н.Г. 、陈独秀 、陈衡恪 、陈望道 、陈子昂 、城市雕塑和小品 、城市环境构图 、城市绿化 、城市中心 、程颢 、程序 、乘物以游心 、澄怀味象 、《尺牍新钞》 、充实之谓美 、冲淡 、崇高 、崇高感 、抽象 、抽象表现主义 、抽象原则 、《抽象与移情》 、抽象主义 、丑 、出土文物中的舞蹈形象 、橱窗的审美构成橱窗陈列 、《楚辞章句序》 、《春秋繁露》 、楚骚美学 、传神说 、传说 、创作方法 、《创作家与白日梦》 、创作自由 、词 、崔瑷 、存在主义美学 、达达主义 、达·芬奇,L. 、大西克礼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带经堂诗话》 、丹纳,H.A. 、《但丁传》 、道 、道家美学 、道教美术 、道教审美意识 、得意忘言 、德国古典美学 、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美学 、德国产业同盟 、德拉克洛瓦,E. 、德谟克利特 、邓 、邓以蛰 、涤除玄览 、笛卡尔,R. 、迪基,G. 、迪斯科 、狄德罗,D. 、狄尔泰,W. 、帝冠式 、帝国风格 、蒂尼亚诺夫,Ю.Н. 、《典论·论文》 、典型说 、电视美学 、电影表演 、电影导演 、电影符号学 、电影剪辑 、电影录音 、电影美术 、电影美学 、电影美学本性 、电影摄影 、电影思维 、电影音乐 、电影语言 、电影剧作 、雕塑 、丢勒,A. 、《东方美学》 、东欧美学 、董其昌 、董仲舒 、《动机与人格》 、洞窟壁画、彩塑中的舞蹈形象 、窦蒙 、都铎风格 、杜勃罗留波夫,Н.А. 、杜甫 、杜夫海纳,M. 、杜夫海纳技术美学思想 、杜牧 、杜威,J. 、敦煌舞 、《对神话结构的分析》 、队舞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 、俄国形式主义美学 、恩格斯,F. 、《二十世纪建筑的形式与功能》 、发愤著书说 、法国古典主义美学 、《法言》 、凡高,V. 、反常化 、反讽 、范式 、范寿康 、方苞 、方回 、方薰 、非个性论 、《非乐》 、费肖尔,F.T. 、费希纳,G.T. 、费希特,J.G 、分析美学 、分有说 、丰子恺 、风景名胜景观 、冯梦龙 、讽刺 、讽谕 、佛教美术 、芙蓉出水、浮龙·李 、伏尔盖特,J. 、伏尔泰,F.M.de 、符号论美学 、《符号形式的哲学》 、《符号、语言和行为》 、服装的审美特征 、服装的审美形态 、弗莱,N. 、弗里契,В.М. 、弗洛伊德,S. 、赋 、港台美学研究现状 、高尔基,М. 、高峰体验 、高剑父 、高乃依P.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美术 、哥特式音乐 、歌德,J.W.von 、《歌德谈话录》 、歌舞大曲 、戈蒂埃,T. 、格里菲斯,D.W. 、格罗塞,E. 、格罗斯忒斯特,R. 、格式塔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 、葛洪 、个性化 、《给达朗贝论戏剧的信》 、工业建筑艺术 、工业美术 、工业设计 、工艺美术 、功能美 、公安派 、公共建筑艺术 、宫廷舞 、贡布里希,E. 、构架—肌质论 、古埃及建筑 、古代印度和东南亚建筑 、《古代艺术史》 、古典复兴风格 、古典舞 、古典音乐 、古典主义 、《古画品录》 、古罗马建筑 、古罗马美学 、古希腊建筑 、古希腊美学 、古雅说 、谷鲁斯,K. 、顾恺之 、顾炎武 、瓜里尼,B. 、《关于崇高与美的观念的根源的哲学探讨》 、《关于创造性的天才》 、《关于绘画和雕刻中摹仿希腊作品的一些见解》 、《关于美》 、《关于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 、《关于优美感与崇高感的考察》 、观念艺术 、观众学 、《管子》 、广告的审美要素 、《广艺舟双楫》 、郭沫若 、郭璞 、郭若虚 、郭熙 、《国语》 、哈奇森,F. 、哈特曼,N. 、海德格尔,M. 、海勒,J. 、韩非 、韩孟体 、韩愈 、含混七型 、《汉堡剧评》 、汉代经学美学 、《汉书·律历志》 、行当 、豪放 、好莱坞电影 、郝经 、河北伦明 、荷迦兹,W. 、和 、和声 、和谐说 、赫尔德,J.G. 、赫拉克利特 、贺拉修斯 、贺贻孙 、黑格尔,G.W.F 、黑色幽默 、《红楼梦评论》 、闳中肆外 、后期浪漫主义音乐 、后现代建筑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家具风格 、胡风 、胡秋原 、胡适 、胡应麟 、花间派 、滑稽 、华琳 、《华山图序》 、华兹华斯,W. 、话本 、《画禅室随笔》 、画鬼魅易,画犬马难 、《画继》 、《画鉴》 、《画理探微》 、画龙点睛 、《画山水序》 、《画史》 、《画语录》 、《淮南子》 、怀疑派 、环境美的构成要素与审美特征 、环境设计 、环境审美实验心理学 、环境艺术的审美特征 、环境艺术与建筑美学 、桓谭 、荒诞派 、黄宾虹 、黄忏华 、黄金分割 、黄庭坚 、黄休复 、黄钺 、黄宗羲 、皇甫湜 、《蕙风词话》 、绘画 、霍布斯,T. 、基本需要 、基督教美术 、积淀说 、嵇康 、机电产品造型风格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肌理说 、计成 、技术美 、技术美学 、寄托 、季 、纪念性建筑艺术 、伽达默尔,H.G. 、《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建筑风格 、《建筑构图概论》 、建筑构图原理 、建筑空间构成 、建筑美的构成要素与审美层次 、建筑美学思想 、建筑群 、建筑群体序列 、《建筑十书》 、建筑象征 、建筑造型 、建筑装饰 、健舞 、江西诗派 、姜蘷 、《薑斋诗话》 、蒋孔阳 、皎然 、接受美学 、街道 、结构 、结构主义美学 、节奏 、《解释的有效性》 、《解释学的诞生》 、解释学美学 、解衣般礴 、今道友信 、金圣叹 、尽美尽善 、京剧 、精神分析美学 、荆浩 、经院哲学美学 、竟陵派 、境界说 、镜子说 、净化说 、《九卷书》 、居耶,J.M. 、居住建筑艺术 、剧场空间美学 、剧目 、绝对音乐 、卡夫卡,F. 、卡冈,M.C. 、卡斯特尔维特罗,L. 、卡西勒,E. 、康德,I. 、康定斯基,W. 、康帕内拉,T. 、康有为 、考夫卡,K. 、《考工记》 、柯勒律治,S.T. 、柯林伍德,R.G. 、科学美 、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 、克尔凯郭尔,S. 、克拉考尔 、克劳萨斯,T.-P.de 、克里斯琴·迪奥尔美学观 、克罗齐,B. 、肯尼克,W.E. 、空间艺术 、孔子 、库马拉斯瓦密,A.K. 、“垮掉的一代” 、拉丁教父美学 、拉法格,P, 、拉康,J. 、拉罗技术美学思想 、拉特曼,Ю.М. 、拉辛,J. 、莱布尼茨,G.W.V. 、莱特 、莱辛,G.E. 、兰塞姆J.C. 、朗格,K. 、朗格,S.K. 、朗吉弩斯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美术 、《浪漫主义美学和艺术观》 、浪漫主义音乐 、老子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离形得似 、离与合 、礼乐说 、李白 、李大钊 、李日华 、李世民 、李阳冰 、李渔 、李泽厚 、李泽厚技术美学思想 、李贽 、里德,H. 、里德技术美学思想 、里夫希茨,M.A. 、里普斯,T. 、理想化 、力度 、《历代名画记》 、历史地段与文物建筑 、立体主义 、立象尽意 、梁启超 、梁思成 、两河流域与波斯建筑 、廖燕 、《列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列宁,В.И. 、列维—施特劳斯,C. 、林风眠 、《林泉高致》 、林语堂 、《林中之路》 、伶州鸠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灵感说 、凌蒙初 、岭南画派 、刘海粟 、刘若愚 、刘向 、刘勰 、刘熙载 、刘禹锡 、流溢说 、柳宗元 、六代舞 、六义 、六支 、卢卡·帕齐利 、卢卡契,G. 、卢克莱修,C. 、卢那察尔斯基,A.B. 、卢梭,J.-J. 、鲁迅 、陆机 、陆九渊 、吕澂 、《吕氏春秋》 、吕荧 、《律吕精义》 、律诗 、《论语》 、《论崇高》 、《论衡》 、《论绘画》 、《论建筑》 、《论教育》 、《论科学和艺术》 、《论美和德行两种观念的起源》 、《论趣味的标准》 、《论人》 、《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论特征》 、《论文学》 、《论文学的艺术作品》 、《论喜剧和悲剧的创作) 、《论严肃戏剧》 、《论英雄体诗》 、罗丹,A. 、罗可可风格 、罗马式美术 、罗马式音乐 、罗斯金,J. 、洛克,J. 、洛谢夫,А.И. 、马蒂斯,H· 、马尔库塞,H. 、马克思,K. 、马克思主义美学 、《马丘比丘宪章》 、马斯洛,A 、马佐尼,I. 、买椟还珠 、麦耶,L.B. 、芒罗,T. 、芒罗技术美学思想 、《毛诗序》 、毛宗岗 、茅盾 、《没有地址的信》 、梅兰芳 、梅林,F. 、梅洛—庞蒂,M. 、美 、美刺 、《美的分析》 、美的规律 、《美的历程》 、《美的相位与艺术》 、《美感》 、美感起源 、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说 、美是理式说 、美是欲望的升华说 、美术 、美术馆 、美术教育 、美术理论 、美术流派 、美术批评 、美术史 、美术思潮 、《美学》 、《美学》 、《美学》 、《美学》 、《美学》 、《美学概论》 、《美学纲要》 、《美学和解释学》 、《美学散步》 、《美学三讲》 、《美学史》 、《美学问题》 、《美学演讲集》 、《美学研究》 、《美学原理》 、《美学总论》 、《美学与哲学》 、美在关系说 、美在整一说 、美洲古代建筑 、蒙太奇理论 、孟德斯鸠,C.deS. 、孟子 、《梦的解释》 、米蒂 、米开朗琪罗,B. 、密丽 、描述层 、妙 、妙品 、妙悟 、民间文学 、民间舞 、民族服装 、闵斯特堡,H. 、明代心学美学 、明屠尔诺,A.S. 、模仿论 、模式系统 、模数建筑 、摩尔,G.E. 、《摩罗诗力说》 、魔幻现实主义 、莫里斯,C.W. 、莫里斯,W. 、墨子 、目击道存 、穆卡洛夫斯基,J. 、《南词叙录》 、《南宗抉秘》 、瑙曼,M. 、内摹仿说 、内省心理学美学 、“内在的感官”说 、尼采,F.W. 、倪瓒 、涅陀希文,Г 、诺瓦利斯 、欧阳修 、欧洲古代家具风格 、欧洲古典园林艺术 、《瓯北诗话》 、潘诺夫斯基,E. 、《判断力批判》 、庞德,E. 、培根,F. 、盆景 、《批评的解剖》 、《批评的循环》 、《批评与真实》 、皮尔·卡丹美学观 、皮尔士,C.S. 、普列汉诺夫,Г.В. 、普罗提诺 、期待视界 、齐白石 、齐亨,T. 、齐斯,А.Я. 、气 、气韵生动 、气韵说 、汽车造型风格 、迁想妙得 、前后七子 、钱钟书 、潜意识 、巧与拙 、钦提奥,G. 、《琴史》 、倾向性张力 、情 、情感感染说 、《情感与形式》 、情节分布 、情与采 、情与景 、屈耳佩,D. 、屈原 、瞿秋白 、曲 、曲高和寡 、《曲律》 、曲艺 、趣味无可争辩 、群舞 、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学 、《人间词话》 、《人类理智论》 、日本古代建筑 、日本古典园林艺术 、日本美学 、荣格,C.G. 、儒家美学 、汝信 、阮籍 、软舞 、萨特,J.-P. 、三一律 、散文美 、桑塔耶纳,G. 、骚体 、色彩学 、《山水论》 、森鸥外 、单穆公 、善信美大圣神 、商业环境 、《尚书》 、邵雍 、设计 、社会美 、《社会—文学—阅读》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社交舞蹈 、《什么是文学?》 、什克洛夫斯基,В.Б. 、神 、《神曲的辨护》 、神思 、《神学大全》 、神韵说 、神与物游 、沈德潜 、沈括 、沈约 、审美标准 、审美超前显现 、审美对象 、审美非自觉性 、审美感受 、审美个性与共性 、审美观念 、审美幻觉 、审美活动 、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书简》 、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的本质》 、《审美经验现象学》 、《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 、审美距离 、审美联想 、审美理解 、审美理想 、审美判断 、审美评价 、审美情感 、审美期望 、审美趣味 、审美态度 、《审美特性》 、审美通感 、审美同构 、审美想象 、审美移情 、审美意识 、审美欲望 、审美知觉 、审美中的道德意识 、审美中的功利欲求 、审美中的科学认识 、审美中的生理快感 、审美主体 、审美注意 、生命哲学的美学 、《声无哀乐论》 、圣·伯纳德 、圣维克多学派 、师旷 、诗 、《诗的艺术》 、诗歌美 、诗教 、诗经美学 、《诗品》 、《诗品二十四则》 、《诗式》 、《诗薮》 、《诗学》 、诗言志与缘情说 、《诗艺》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施莱格尔,F.V. 、十部乐 、十九世纪法国实证主义美学 、十九世纪心理学派美学 、十九世纪西欧浪漫主义美学 、十四行诗 、石涛 、时尚 、时装 、时装表演 、时装中心 、实验论美学 、实用主义美学 、矢代幸雄 、史伯 、史诗 、《世说新语》 、世俗音乐 、《视觉思维》 、室内设计的审美要素 、嗜好 、手工艺运动 、《书断》 、书法
  、《书谱》 、舒新城 、叔本华,A. 、疏淡 、双声叠韵 、顺与逆 、《说诗晬语》 、《说文解字序》 、《说苑》 、司空图 、司马迁 、斯宾塞,H. 、斯多噶派 、斯拉夫建筑 、斯塔尔夫人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К.С. 、《斯特林堡与凡高》 、斯托洛维奇,П.Н 、私密性空间 、《四溟诗话》 、四声八病 、宋明理学美学 、《宋元戏曲考》 、苏格拉底 、苏联电影学派 、苏里奥父子技术美学思想 、苏轼 、塑料制品审美特征 、《岁寒堂诗话》 、孙过庭 、索绪尔,F. 、塔索,T. 、台阁体 、《谈艺录》 、汤垕 、汤显祖 、唐志契 、《题笔阵图后》 、体验派 、替代性满足 、桐城派 、童话 、童心说 、透视学 、“图-底”关系 、《图画见闻志》 、《图腾与禁忌》 、图像学 、屠隆 、颓废主义 、托尔斯泰,Л.Н. 、托多罗夫,T. 、托马斯·阿奎那 、瓦尔堡,A. 、瓦萨里,G. 、外国服装风格 、外国陶瓷风格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婉约 、万斯洛夫,В. 、王安石 、王朝闻 、王充 、王尔德,O. 、王夫之 、王国维 、王骥德 、王履 、王梦鸥 、王若虚 、王僧虔 、王士祯 、王世贞 、王守仁 、王通 、王 、王维 、王羲之 、王逸 、韦勒克,R, 、韦兹,M. 、唯美主义 、维柯,G.B. 、维伦,E. 、维特根斯坦,L. 、维特鲁威 、伪狄奥尼索斯美学 、《为诗辩护》 、未来主义 、味 、魏晋玄学与美学 、温柔敦厚 、《文赋》 、文克尔曼,J.J. 、文气说 、文人画 、《文心雕龙》 、《文选序》 、《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 、文学形象 、文学语言 、文艺复兴建筑 、文艺复兴美术 、文艺复兴时期美学 、《文艺心理学》 、文以载道说 、文震亨 、文质彬彬 、文质说 、闻一多 、翁方纲 、沃尔夫,C. 、沃尔夫林,H. 、沃林格,W. 、无法而法,乃为至法 、吴承恩 、吴梅 、伍举 、舞蹈 、舞蹈编导 、舞蹈表演 、舞蹈动作 、舞蹈构图 、舞蹈节奏 、舞蹈理论 、舞蹈美术 、舞蹈美学 、舞蹈内容 、舞蹈小品 、舞蹈形式 、舞蹈形象 、舞蹈欣赏 、舞蹈音乐 、舞队 、舞剧 、《舞论》 、舞台美术 、舞学 、物我为一说 、西方古典建筑美学思想 、西方近现代建筑美学思想 、西崑体 、西默尔,G. 、西欧美学 、西塞罗,M.T 、希腊教父美学 、锡德尼,P. 、席勒,J.C.F.von 、喜剧 、喜剧感 、戏剧 、戏剧悲剧 、戏剧导演 、戏剧结构 、戏剧理论 、戏剧美学 、戏剧批评 、戏剧文学 、戏剧喜剧 、戏曲 、戏曲程式 、戏曲的节奏 、郤缺 、夏多布里昂,F.R.de 、夏夫兹博里 、先锋派电影 、《闲情偶记》 、现代芭蕾 、现代公园 、现代建筑 、《现代美学概念》 、现代派文学 、现代派音乐 、现代舞 、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家具风格 、现实主义 、现象学美学 、《想象心理学》 、象 、《象征理论》 、象征主义 、萧衍 、萧统 、萧绎 、小说美 、《笑之研究》 、写实主义美术 、写意 、谢 、谢林,F.W.J.von 、谢榛 、《心理学与文学》 、新感性 、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音乐 、《新科学》 、“新浪潮”和“左岸派”电影 、新马克思主义美学 、《新美学》 、新批评派 、新现实主义电影 、新小说派 、《新音乐哲学》 、新艺术运动 、兴、观、群、怨 、形而上画派 、形神说 、形式 、形式感 、形式论美学 、形式美 、形式主义 、形象思维 、兴趣说 、性灵(或性情)说 、雄浑 、休谟,D. 、虚构与实录 、虚拟 、虚实说 、虚与实 、徐悲鸿 、徐复观 、徐渭 、许慎 、《叙画》 、《叙事作品的结构分析导论》 、《续画品》 、眩惑 、旋律 、雪莱,P.B. 、荀子 、崖壁画上的舞蹈图象 、雅可布逊,R. 、雅斯贝尔斯,K. 、雅舞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诠释》 、言为心声,书为心画 、严羽 、颜真卿 、演员 、晏婴 、燕卜荪,W. 、燕舞 、扬雄 、阳刚阴柔说 、样式主义 、姚鼐 、姚斯,H.R. 、姚最 、野兽主义 、叶燮 、“一画”论 、伊璧鸠鲁派 、伊夫·圣·洛朗美学观 、伊斯兰建筑 、伊斯兰教美术 、伊泽尔,W. 、医 、移情说 、《以美育代宗教说》 、以意逆志 、逸品 、《艺概》 、《艺术》 、《艺术》 、《艺术本文的结构》 、艺术表现 、艺术传达 、艺术创造 、《艺术的起源》 、《艺术的意义》 、《艺术的永恒性》 、艺术典型 、艺术风格 、艺术分类原则 、艺术符号 、艺术概括 、艺术个性 、艺术功能 、艺术共性 、艺术构思 、艺术家 、艺术鉴赏 、艺术教育 、艺术解剖学 、艺术技巧 、艺术即直觉说 、艺术理论家 、艺术灵感 、艺术流派 、艺术美 、艺术媒介 、艺术门类的美学特征 、艺术内容 、艺术品 、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家 、艺术起源 、《艺术社会学》 、艺术生产理论 、艺术史 、艺术史家 、艺术天才 、《艺术问题》 、艺术性 、艺术形式 、《艺术形态学》 、艺术形象 、艺术虚构 、艺术意境 、艺术意志 、《艺术原理》 、艺术与道德 、艺术与科学 、艺术与人生 、《艺术与社会生活》 、艺术与时代 、《艺术与视知觉》 、艺术语言 、艺术与哲学 、艺术再现 、艺术真实 、《艺苑卮言》 、《艺舟双楫》 、异样事物 、异质同构 、《易经》 、《易传》 、《益川名画录》 、逸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学 、意境说 、意识流小说 、意图谬见 、意象派诗歌 、意象说 、意向性 、意在笔先 、茵伽尔登,R. 、阴阳五行美学 、音色 、音乐 、音乐的拯救功能 、音乐教育 、音乐理论 、音乐美学 、音乐批评 、音乐社会学 、音乐舞蹈史诗 、《饮冰室诗话》 、《隐含的读者》 、印度教美术 、印度美学 、印度舞 、印象主义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影象本体论 、永明体 、优美 、优美感 、幽默 、游戏 、游移视点 、有意味的形式 、俞剑华 、虞世南 、语言艺术 、《语言、真理和逻辑》 、寓言 、元好问 、园林艺术构成要素与审美特征 、《园冶》 、袁宏道 、袁枚 、《原诗》 、原型 、乐府 、《乐记》 、乐教 、《乐论》 、《乐论》 、《阅读活动》 、韵 、《韵光》 、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杂剧 、展厅的审美构成 、张岱 、张怀瓘 、张戒 、张彦远 、张璪 、张竹坡 、章学诚 、照相写实主义 、赵执信 、《哲学家达·芬奇》 、《哲学新解》 、《真理与方法》 、真、善、美 、征圣宗经明道说 、正剧 、郑燮 、知情意 、知人论世 、脂砚斋 、《致玛·哈克奈斯》 、智者派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中古俄罗斯建筑 、中国瓷器风格 、中国佛学美学 、中国服装风格 、中国古典建筑风格 、中国古典建筑美学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中国近代美学 、中国近现代建筑美学思想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美学 、《中国美学史》 、中国明式家具风格 、中国陶器风格 、中国现代美学 、中国影视艺术的美学特色 、中国音乐 、中和之美说 、中世纪美学 、钟嵘 、周扬 、周易美学 、朱长文 、朱光潜 、朱景玄 、朱熹 、竹内敏雄 、竹内敏雄技术美学思想 、柱式 、祝允明 、篆刻 、庄周 、装饰 、壮美 、滋味说 、子大叔 、自然 、自然美 、自然人化 、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美学 、自我实现的人 、自下而上的美学 、宗白华 、宗炳 、宗教祭祀舞蹈 、宗教美术 、宗教音乐 、《走向科学的美学》 、《走向新建筑》 、组舞 、左思 、《左传》 、《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 、《作为生产者的作家》 、《作为向文学科学挑战的文学史》 、《作为现实形式的艺术》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此贴子已经被天歌于2007-3-31 11:51:39编辑过]

  
--  作者:梅岭狂人
--  发布时间:2007/3/30 14:24:40

--  

  美学范畴术语 (406条)
  
  美 、道 、文 、乐 、善 、大 、气 、法 、味 、情 、拙 、妙 、虚 、意 、象 、真 、神 、理 、形 、赋 、比 、兴 、和 、风 、势 、品 、韵 、趣 、体 、悟 、境 、骨 、狂 、淡 、润 、逸 、古 、实 、丽 、采 、动 、格 、皱 、诚 、轻 、健 、迟 、重 、静 、坚 、宏 、溜 、细 、圆 、远 、恬 、清 、雅 、洁 、亮 、澹 、滑 、疾 、徐 、速 、空 、景 、无 、态 、托 、留 、婉 、转 、新 、超 、灵 、浑 、脆 、幻 、人文 、风骚 、四始 、典型 、五色 、虚静 、五音 、礼乐 、仁声 、大美 、众美 、天乐 、人乐 、天籁 、人籁 、地籁 、动静 、物化 、内美 、正声 、虚实 、乐教 、中和 、奸声 、古乐 、优孟 、风化 、滑稽 、风教 、美刺 、境界 、三曹 、曹刘 、天才 、潘陆 、陶谢 、气韵 、神思 、阴何 、风力 、风骨 、六法 、意象 、奇正 、风格 、用事 、风神 、唱和 、盛美 、形似 、飞天 、无住 、面具 、兴寄 、沈宋 、用晦 、妍美 、天然 、气象 、传奇 、意境 、境象 、郊岛 、义类 、元白 、法度 、朴拙 、兴象 、切对 、张王 、温李 、皮陆 、高古 、自然 、冲淡 、绮丽 、含蓄 、雄浑 、疏野 、全美 、远近 、清雅 、闲雅 、平淡 、戏礼 、四格 、工笔 、心印 、三远 、形象 、诗眼 、本色 、气味 、健美 、趣味 、情味 、意味 、米派 、诗法 、家数 、当行 、正体 、内游 、神似 、关目 、务头 、行家 、吴派 、科诨 、坐驰 、剧话 、优谏 、雅俗 、怨谱 、相色 、流派 、元习 、画工 、化工 、头脑 、方圆 、名家 、脸谱 、构造 、搭架 、头绪 、剧品 、针线 、程式 、排场 、现量 、一画 、了法 、化心 、那辗 、极微 、听戏 、收煞 、主脑 、雅畅 、雅部 、空灵 、超脱 、澹远 、神妙 、苍润 、圆浑 、韶秀 、清旷 、幽邃 、沉雄 、冲和 、高美 、精美 、醇美 、圆美 、独造 、词眼 、文眼 、粹美 、文论 、书论 、画论 、诗话 、乐论 、词论 、曲论 、师古派 、缘情说 、游仙诗 、元气说 、讽谕说 、正始体 、太康体 、玄言诗 、声律说 、元嘉体 、声病说 、山水诗 、田园诗 、滋味说 、永明体 、齐梁体 、玉台体 、徐庾体 、意境说 、气与言 、元和体 、长庆体 、韵味说 、婉约派 、豪放派 、东坡体 、元祐体 、后山体 、诚斋体 、九美说 、铁崖体 、台阁派 、骈俪派 、七子派 、秦汉派 、唐宋派 、本色派 、文彩派 、文词家 、言情派 、临川派 、昆山派 、吴江派 、格律派 、音律派 、双美说 、越中派 、打背躬 、公安派 、竟陵派 、苏州派 、时文风 、当行家 、骈文派 、神韵说 、桐城派 、格调说 、性灵说 、肌理说 、阳湖派 、诚、善、美 、程式化 、雅颂之声 、郑卫之音 、变风、变雅 、建安风骨 、建安七子 、宫体诗风 、韩孟诗风 、刚柔清浊 、诗家三昧 、一波三折 、初唐四杰 、王孟诗派 、高岑诗派 、王孟韦柳 、黄筌画派 、徐熙画派 、西昆体派 、江西诗派 、永嘉四灵 、江湖诗派 、一祖三宗 、陈简斋体 、风流蕴藉 、宫调色彩 、台阁体派 、浙江画派 、吴门画派 、茶陵诗派 、玉茗堂派 、沈汤之争 、云间诗派 、松江画派 、院体别派 、四功五法 、唱念做打 、脚色行当 、台上之曲 、乐府体式 、艺谚口诀 、场上之曲 、新安画派 、虞山画派 、娄东画派 、阳羡词派 、扬州画派 、扬州八怪 、浙西词派 、常州词派 、桂派词学 、熏、浸、刺、提 、南社诗派 、摩罗诗派 、礼拜六派 、意象戏剧 、阴阳五行说 、天人合一说 、政教中心说 、圣王制作说 、中国竹文化 、苏门四学士 、阳刚阴柔说 、善入善出说 、谴责小说派 、鸳鸯蝴蝶派 、自然与画工 、山林者之乐 、雅乐与俗乐 、杂剧十二科 、同光体诗派 、悲剧与喜剧 、山水田园诗派 、北方山水画派 、南方山水画派 、大历十才子诗派 、中国文艺复兴说 、中国木偶戏审美文化
  


--  作者:梅岭狂人
--  发布时间:2007/3/30 14:25:24

--  

  美学理论概观
  
  中国美学 、中国文化美学 、中国文学美学 、中国诗歌美学 、中国散文美学 、中国辞赋美学 、中国小说美学 、中国词学美学 、中国戏曲美学 、中国音乐美学 、中国舞蹈美学 、中国书法美学 、中国绘画美学 、中国雕塑美学 、中国篆刻美学 、中国工艺美学 、中国烹饪美学 、中国摄影美学 、中国电影美学 、中国电视剧美学 、中国影象美学 、中国服饰美学 、中国心理美学 、中国建筑美学 、中国园林美学 、中国城市美学 、中国山水美学 、中国旅游美学 、中国科学美学 、中国技术美学 、中国民族美学 、中国伦理美学 、中国医学美学 、中国儒家美学 、中国道家美学 、中国楚骚美学 、中国佛教美学 、中国道教美学 、中国禅宗美学 、中国美学史 、先秦美学 、两汉美学 、魏晋南北朝美学 、隋唐五代美学 、宋金元美学 、明清美学 、中国近代美学 、维新派美学思想 、革命民主主义美学思想 、中国现代美学 、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美学 、中国当代美学


--  作者:梅岭狂人
--  发布时间:2007/3/30 14:27:35

--  

  美学思想命题
  
  含章,可贞 、黄裳,元吉、、羊人为美 、铸鼎象物 、季札观乐 、舞,节八音而行八风 、乐以安德 、文物昭德 、乐而不淫 、玩物丧志 、歌永言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 、诗言志 、不役耳目 、赋诗言志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 、政象乐,乐从和 、乐以风德 、美其服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美与恶,其相去何若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有无相生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涤除玄览 、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 、大巧若拙 、美恶相依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乐节礼乐 、中和为美 、里仁为美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尽善尽美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知之好之,好之乐之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怨而不怒 、绘事后素 、依于仁,游于艺 、兴、观、群、怨 、思无邪 、尊五美,屏四恶 、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诗有六义 、温柔敦厚 、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衣必常暖,然后求丽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 、先质而后文 、不美不饰之不足以一民 、以意逆志 、立于礼 、兴于诗 、成于乐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仁义为美 、仁声之入人深也 、知人论世 、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善养吾浩然之气 、言近指远 、知言 、充实之谓美 、今之乐犹古之乐 、与民同乐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至美至乐 、得意忘言 、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不以物挫志之谓完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无声之中,独闻和焉 、无言心说 、修胸中之诚,以应天地之情 、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 、能体纯素 、澹然无极,众美从之 、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 、意之所随,不可言传 、多骈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惟道集虚 、覆载天地,刻雕众形 、厉与西施,道通为一 、人之所美,与鸟兽异 、乘物以游心 、德有所长,形有所忘 、庖丁解牛 、反其性情而复其初 、素朴而民性得 、性情不离,安用礼乐 、天地有大美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 、自美不美 、西施颦美 、东施效颦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梓庆为鐻 、解衣般礴 、与人和者,谓之人乐 、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至乐无乐 、物相杂,故曰文 、拟诸形容,象其物宜 、立象以尽意 、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修辞立其诚 、美风俗 、和而不发,不成乐 、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 、穷本极变,乐之情也 、立乐之方 、立乐之术 、美善相乐 、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 、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 、君子之学,以美其身 、心平愉,故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 、无国而不有美俗,无国而不有恶俗 、心忧恐,故向万物之美而不能嗛也 、尽美致用,谓之大神 、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 、形不胜心 、玉者,君子比德 、乐者,乐也 、美之者,是美天下之本也 、身尽其故则美 、重色而衣之 、心有征知,必缘天官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 、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愉乐 、礼为情貌,文为质饰 、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 、以俭得国,以奢失国 、好五音不已,则穷身之事 、文学者,用之则乱法 、画犬马最难,画鬼魅最易 、以适听适则和 、失乐之情,其乐不乐 、声出于和,和出于适 、务乐有术,必由平出 、乐之务在于和心,和心在于行适 、夫乐有适,心亦有适 、遇合无常 、乐也者,乐其所自成 、播乐以安之 、致中和 、人为五行之秀 、礼乐相成 、乐者天地之和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乐以象德 、乐通伦理 、乐由天作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乐和民声 、功成作乐 、反情以和其志 、以类相动 、吟咏情性 、发乎情,止乎礼义 、主文谲谏 、求美则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 、引楯万物,群美萌生 、美在调,失在权 、美之所在,世不能贱 、恶之所在,世不能贵 、必有其质,乃为之文 、文情理通 、放意相物,写神愈舞 、君形根心 、无形无声 、耳目应感动,心志知忧乐 、乐者,所以致和 、歌舞节,则禽兽跳矣 、乐者,人得其得者也 、民性可善,民俗可美 、中本有主,以定清浊 、丑美有间 、画者谨毛而失貌 、载哀载乐 、发愤著书 、赋家之心 、为仁者自然而美 、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 、得天地之美,四时和矣 、美于和 、仁之美者在于天 、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 、气同则会,声比则应 、衣服容貌,所以说目 、诗道志,乐咏德 、乐为应人作之 、礼乐者道之具 、美之而作,疾而刺之 、诗无达诂 、诗以达意 、谈言微中,可以解纷 、乐自内出 、以乐正内 、乐者德之风 、志通金石 、乐以自乐,又以乐人 、至诚动于内,必应而感移 、文质皆美 、文章可观,义理可法 、贵其有循,而体自然 、心声心画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圣人,文质者也 、厉之以名,引之以美 、女恶华丹之乱窈窕,书恶淫辞之淈法度 、椌楬不如流郑之乐 、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 、为世用者,百篇无害 、文由胸中出,心以文为表 、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 、养实者不育华,调行者不饰辞 、疾虚妄 、定意于笔,文具情显 、观文以知情 、实言无多,华文无寡 、德盛文缛,德彰文明 、精诚由中,其文感人 、各以所禀,自为佳好 、文有伪真,无有故新 、不虚美,不隐恶 、感物造耑,材知深美 、小大殊用,郑雅异宜 、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 、美善同意 、歌舞乐神 、金相玉质 、文以气为主 、心声二物 、至人特钟纯美 、无措无私,乃为绝美 、以无措为主,以通物为美 、美有甘,和有乐 、合乎会通,以济其美 、是非之情先著,故美恶不能移 、智之为美,美其益生 、美者,人心之所乐进也 、应目会心 、观画畅神 、恒似是形,时似是神 、诗缘情而绮靡 、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妍蚩好恶,可得而言 、赋体物而浏亮 、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 、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 、西施美多,嫫母丑笃 、非染弗丽,非和弗美 、五声诡韵,快耳不异 、美玉出乎丑璞 、五味舛而并甘,众色乖而皆丽 、手挥五弦易,目送飞鸿难 、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 、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明神降之,此画之情也 、澄怀味象 、以形写形,以色貌色 、万趣融于神思 、气韵生动 、应物象形 、骨法用笔 、随类赋彩 、经营位置 、传移模写 、浮声、切响 、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 、夸而有节,饰而不诬 、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为文造情 、为情造文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比显兴隐 、歌谣文理,与世推移 、拟容取心 、文待质,质待文 、同之与异,不屑古今 、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形立则章成,声发则文生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 、芙蓉出水 、古今胜语,皆由直寻 、淫文破典,斐尔为功 、陈诗展义,长歌骋情 、多形似之言 、心师造化 、情志所托,以意为主 、歌以贡俗,赋以见志 、凝神静虑,当审字势 、心正气和,则契于妙 、求其骨力,形势自生 、文约事丰,述作尤美 、不即不离,是相非相 、心存目想,欲罢不能 、观其壮气,可助挥毫 、诗有三境 、诗有三格 、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 、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真以点画为形质,草以点画为情性 、画道之中,水墨最上 、观者先看气象,后辨清浊 、审象于净心 、物情皆备 、翡翠兰苕 、别裁伪体 、凌云健笔意纵横 、转益多师 、后贤兼旧制 、鲸鱼碧海 、沉郁顿挫,随时敏给 、诗情缘境发,法性寄筌空 、文外之旨 、诗有七德 、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 、诗有五格 、采奇于象外 、语与兴驱,势逐情起 、文体四变 、情在言外 、假象见意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惟陈言之务去 、不平则鸣 、修辞明道 、文以贯道 、为时而著,为事而作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系于意,不系于文 、诗道 、惟歌生民病 、言直而切 、辞质而径 、嘲风雪,弄花草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文以明道 、辞令褒贬,导扬讽谕 、万类由心,千里在掌 、有象因之以立,无形因之以生 、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书画异名而同体 、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 、工画者多善书 、不患不了,而患于了 、指事绘形,可验时代 、境与性会 、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文质半取,风骚两挟 、诗多直致 、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 、直致所得,以格自奇 、象外之象 、澄淡精致 、思与境偕 、味外之旨 、妙造自然 、虽巧不离乎形,固拙亦存乎质 、羊大为美 、愤世嫉邪 、因事所激,因物兴通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意新语工 、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 、顺物玩情,平淡邃美 、穷而后工 、事信言文 、弹虽在指声在意,听不以耳而以心 、于物用有宜,不计丑与妍 、古画画意不画形 、画鬼神亦难工 、意浅之物易见,趣远之心难形 、不求形似 、文章必得于自然 、明心见性 、怀时感物 、画笔善状物形,诗画善状物情 、诗史善记意,诗画善状情 、诗史善记事,长于造其真 、炼辞得奇句,炼意得馀味 、人和心尽见,天与意相连 、以物观物 、文以载道 、饱游饫看 、必神与俱成之 、远取其势,近取其质 、兼收并览,广议博考 、师人师物师心 、气韵本乎游心,神彩生于用笔 、无迹可窥,然后入神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 、以大观小 、声中无字,字中有声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学诗妨事 、作文害道 、外枯中膏,似澹实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随物赋形 、欲得其人之天,法当于众中阴察之 、有所不能自己而作者 、得其意思所在 、琴有四美 、点铁成金 、理得辞顺 、夺胎换骨 、闭门觅句 、无一字无来处 、守绳墨与不守绳墨 、凡书画当观韵 、乐始于人声,而被于物 、兴当时事 、缘情体物,自有天然 、意与言会,言随意遣 、作文必要悟入处 、学诗当识活法 、灵均自得,惟意所出 、学诗如参禅 、中的为工 、预设法式 、言志为本,咏物为工 、情真味长 、乐之有拍,实自然之度数 、必有是实,乃有是文 、文如其人 、工夫在诗外 、挥毫当得江山助 、以味不以形 、天籁自鸣 、诗有四种高妙 、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 、心与境寂,道随悟深 、语录讲义之押韵者 、词理意兴,无迹可求 、沉着痛快 、别材别趣 、以禅喻诗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 、诗者,吟咏情性也 、优游不迫 、以议论为诗 、以文字为诗 、诗之极致曰入神 、熟参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词以意趣为主 、词要清空,不要质实 、忧乐在外,主之者内 、繁而不离,同而不和 、词当以清真为主 、雕以正貌,刻以丑形 、文章自得方为贵 、眼处心生句自神 、真假参半,多虚少实 、书法即心法 、到处云山是我师 、倘悟其机,纵横皆有意象 、作词十法 、凤头猪肚豹尾 、唱理唱性唱情 、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 、乐人易,动人难 、师心师目师华山 、戏台上考试人伦 、情由外感,乐自中出 、声成文,律吕备 、备他时世曲,寓我圣贤言 、易知易见 、道学风 、大团圆 、传奇无实,大半皆寓言 、写生之道,贵在意到情适 、俗乐词曲,各陈其情 、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 、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 、声和乐作,为致中和 、内外交养,德性乃成 、内有所乐,以托于物 、情寡词工 、真诗乃在民间 、不泥法而法尝由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高古者格,宛亮者调 、尺寸古法,罔袭其辞 、独守尺寸 、古人影子 、以筏喻诗 、临景构结,不仿形迹 、辞断意属,联类比物 、文不论繁简难易,惟求其美 、画似真,真似画 、唐诗主情 、宋诗主理 、文随世变,代不如前 、诗有造物,悟得其妙 、自然为上,精工次之 、意随笔生,不假布置 、景媒情胚 、颜容登场,备极情态 、琵琶拜月优劣论 、须用本色语,方是作家 、写生者贵得其神,不求形似 、曲须有蒜酪 、情辞易工 、琵琶贵富家不可无 、正身 、真本色 、宜俗宜真 、文既不可,俗又不可 、唱为主,白为宾 、不求形似求生韵 、陡然一惊,正是词中妙境 、一师心匠 、由工入微,不犯痕迹 、师匠宜高,捃拾宜博 、气从意畅,神与境合 、才思格调 、人物以形模为先,山水以气韵为主 、虽本才情,务谐俚俗 、拜月三短 、曲者,词之变 、辞情与声情 、似真非真,入人之心不深 、化工与画工 、以天地为师 、至文实胜 、化腐臭为神奇 、悟深体正 、文随俗远 、语俊意长,俗雅俱备 、雅俗并陈 、意调双美 、诗有虚实论 、模辞拟法,拘而不化 、以若有若无为美 、名教至乐 、理无情有 、世总为情,情生诗歌 、一汝神,端而虚 、文以意趣神色为主 、理障与事障 、妙在能合,神在能离 、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 、以情写情 、能痴者而后能情 、未得曲之馀,不可以言剧 、度、思、步、呼、叹 、神之合也,剧斯进已 、情在态先,意超曲外 、才、慧、致三者,每不能兼 、大头脑 、曲遇则亨,不遇则屯 、谐里耳 、贵锻炼 、贵剪裁 、出之贵实,用之贵虚 、曲最畅人情 、曲最快人情 、审轻重 、大雅与当行参间 、不贵说体,只贵说用 、论曲,当看其全体力量 、以调合情,易感动人 、可演可传 、修辞当自炼格始 、曲与诗原是两肠 、法与词两擅其极 、戏曲,以全帙为大间架 、见从己出 、诗以趣为主 、情与境会 、本色独造语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直摅胸臆 、幽情单绪 、觉其味之长而言之美 、认主意 、词学三法 、词之高绝,在布景写情 、炼局 、情到真时事亦真 、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 、南剧十要 、宁律协而词不工 、真情苦境甚可观 、情景造极 、虚实相半 、戏与梦同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构园无格,借景有因 、似而不似,不似而似 、叙事中绘出情景 、剧场假而情真 、剧场即一世界 、曲分三籁 、曲有三难 、曲名理趣 、曲有三绝 、曲白相生 、四梦神指 、法不前定,趣不强括 、搭架不妥,全传可憎 、史因子用,元以古行 、事必丽情,音必谐曲 、构局为难 、曲也者,达其心而为言 、传奇皆是寓言 、苦乐相错 、惟能极艳,方能极淡 、填词皆尚真色,所以入人最深 、合律依腔 、书中有画,画中有书 、布帛菽粟之中,自有许多滋味 、意之所至,事所必至 、词是肉,介是筋骨 、乐治人之性情,礼治人之筋骨 、不难为繁,难于用减 、山水有五美 、置身事外而设想局中,心入书中而神游象外 、因文生事 、以文运事 、意新语新,诸美皆备 、杂剧词场之短兵 、立主脑 、结构第一 、唱曲宜有曲情 、结构全部规模 、科诨,乃看戏之人参汤 、习声容 、密针线 、宾白当文章做 、只作家内想,勿作场上观 、填词之设,专为登场 、填词非末技 、声音之道,幽渺难知 、观听咸宜 、戒荒唐 、戒浮泛 、剂冷热 、语求肖似 、机趣二字,填词家不可少 、意取尖新 、习态 、身代梨园 、变旧成新 、重机趣 、非奇不传 、忌填塞 、减头绪 、审虚实 、贵显浅 、戒讽刺 、情为主,景是客 、选貌选姿,不如选态 、科诨四要 、传奇原为消愁设 、一线到底 、不像不成戏,太像不成艺 、词以自然为宗 、论曲之妙,曰:能感人 、制曲之诀,专以趣胜 、文益天下 、梦即真也 、幻便是真 、身之所历,目之所见 、即景会心 、性情、兴会、思致 、情中景,景中情 、不能作景语,何能作情语 、以哭为歌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墨以破用而生韵,色以清用而无痕 、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 、美本乎天 、自然之法 、源、流、正、变 、才、胆、识、力 、理、事、情 、意贵乎远,境贵乎深 、笔墨本无情,作画在摄情 、借古以开今 、无法而法,乃为至法 、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 、搜尽奇峰打草稿 、小说之名虽同,古今相去天渊 、词有六反 、词有十忌 、词有七要 、词有三难 、非言情之文,不能擅场 、场上歌舞,局外指点 、脱去离合悲欢之熟径 、脚色分别君子、小人 、实者逼肖,虚者自出 、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胸中之竹 、与可之有,板桥之无 、手中之竹 、眼中之竹 、景随情至,情由景生 、作者、唱者须相谋 、戏者,戏也 、古今一戏场 、曲者,鼓吹之盛事 、书画贵有奇气 、合度 、原情写意 、戏无真,情难假 、是真是戏妄参详 、宁穿破,不穿错 、艺病十种 、现身说法 、演人不演行 、大巧之朴,浓后之淡 、装龙像龙,装虎像虎 、诗之道广,词之体轻 、词以神气为主 、按情行腔 、虚中生戈 、身段八要 、快人心 、诗、词、曲,固三而一也 、曲有音、情、理 、学曲六戒 、度曲八法 、度曲十病 、平和简静,遒丽天成 、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 、凝重多出于偶,流美多出于奇 、曲中厄难 、书画之理,相生相让 、尊情与宥情 、诗有史,词亦有史 、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 、人外无诗,诗外无人 、言情以雅为宗 、言情之词,必借景色映托 、词之高妙在气味 、高澹、婉约、艳丽、苍莽 、词以意趣为主 、按实肖象与凭虚构象 、放言实是法言 、结实处何尝不空灵?空灵处何尝不结实? 、文,心学也 、寓真于诞,寓实于玄 、理、意、义、法 、文尚华者日落,尚实者日茂 、无所不包,无所不扫 、是异合一 、正而伪,不如变而真 、不齐之中,必有大齐者存 、洞达正不容针,茂密正能走马 、书家于提、按二字,有相合而无相离 、奇峰有定质,不若夏云之奇峰无定质 、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 、外文内质 、律诗难在又凝重又流动 、整、辅、活、腴 、文之道,时为大 、正书居静以治动,草书居动以治静 、借俗写雅 、始、中、终三停 、厚,包诸所有;清,空诸所有 、物色和生意,相荡而赋出 、先有在物之理,后有处物之议 、野者,诗之美也 、以丑为美 、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诗品出于人品 、破有破空 、曲有三品 、书,阴阳刚柔不可偏陂 、质能蕴妍,妍每掩质 、书当造乎自然 、人籁悉归天籁 、一乃文之真宰 、诗之妙全在衬跌 、大家贵真,名家贵精 、诗有借色而无真色,虽藻缋实死灰耳 、诗要哀乐中节 、动人耳目,易入人心 、笔要巧拙互用 、章法位置,总要灵气往来 、意在笔先,神馀言外 、悲剧为社会造福 、喜剧为社会种孽 、宗碑十美 、诗固无古今 、诗以言志为体,以感人为用 、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 、信、达、雅 、发于自然,诗有真意 、奔雷惊电馀,往往造平淡 、崇白话而废文言 、文言之美,非真美也 、中外文字之异 、尽合诸家,则为具美 、经营点画之微,研悦笔札之丽 、词境以深静为至 、无词境,即无词心 、写实派与理想派 、情感教育在扬美伏恶 、小说支配人道 、求美先从求真入手 、美术的关键在观察自然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 、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 、惟心所造之境为真实 、曲有四长 、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 、词之言情,贵得其真 、艺术之美优于自然之美 、眩惑与优美及壮美相反对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真戏剧必与戏曲相表里 、真正之戏曲从杂剧始 、合歌舞以演故事 、隔与不隔 、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 、第一形式与第二形式 、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 、以观剧为乐事 、声应形成 、剧之妙在于真趣美 、戏曲者,民俗所寓 、戏舞一源 、戏曲,无非演古劝今之虚设事 、戏园,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 、优伶,实普天下人之大教师 、以美育代宗教 、飞动之美
  


--  作者:梅岭狂人
--  发布时间:2007/3/30 14:28:44

--  

  美学人物
  
  史伯 、医和 、伍举 、季札 、师旷 、单穆公 、州鸠 、晏婴 、子产 、老子 、孔子 、墨子 、商鞅 、孟轲 、庄周 、屈原 、荀况 、吕不韦 、韩非 、宋玉 、李斯 、陆贾 、贾谊 、韩婴 、毛公 、毛亨 、毛苌 、枚乘 、刘安 、司马相如 、司马谈 、董仲舒 、司马迁 、汉宣帝 、王褒 、桓宽 、刘向 、扬雄 、刘歆 、桓谭 、班彪 、王充 、班固 、傅毅 、许慎 、崔瑗 、张衡 、崔骃 、马融 、王符 、王逸 、李固 、赵岐 、王延寿 、郑玄 、钟繇 、阮瑀 、刘梁 、何休 、蔡邕 、应劭 、赵壹 、荀悦 、高诱 、应玚 、刘桢 、仲长统 、侯瑾 、曹丕 、曹植 、桓范 、阮籍 、皇甫谧 、嵇康 、挚虞 、成公绥 、卫恒 、索靖 、左思 、陆机 、陆云 、卫夫人 、卫铄 、王廙 、郭璞 、葛洪 、李充 、王羲之 、戴逵 、顾恺之 、陶渊明 、羊欣 、宗炳 、颜延之 、谢灵运 、范晔 、王微 、檀道鸾 、王僧虔 、沈约 、张融 、江淹 、虞龢 、陶弘景 、谢赫 、任昉 、袁昂 、萧衍 、刘勰 、钟嵘 、江式 、裴子野 、陆厥 、祖莹 、庾肩吾 、萧子显 、苏绰 、萧统 、萧纲 、徐陵 、萧绎 、刘昼 、颜之推 、姚最 、祖珽 、李谔 、杨契丹 、释智果 、刘善经 、欧阳询 、虞世南 、李百药 、魏徵 、令狐德棻 、王通 、李世民 、裴孝源 、彦悰 、王勃 、孙过庭 、李嗣真 、韦续 、陈子昂 、刘知幾 、张怀瓘 、吴道子 、王维 、李白 、徐浩 、颜真卿 、杜甫 、殷璠 、李华 、萧颖士 、元结 、皎然 、释怀素 、独孤及 、陆羽 、薛易简 、蔡希综 、窦蒙 、窦臮 、林蕴 、高仲武 、杜佑 、李阳冰 、韩幹 、张璪 、梁肃 、韩方明 、符载 、裴度 、柳冕 、韩愈 、李翱 、刘禹锡 、白居易 、柳宗元 、皇甫湜 、元稹 、朱景玄 、李德裕 、杜牧 、李商隐 、张彦远 、孙樵 、卢携 、陆龟蒙 、皮日休 、释亚栖 、司空图 、荆浩 、欧阳炯 、李煜 、柳开 、王禹偁 、杨亿 、穆修 、范仲淹 、宋祁 、董羽 、范宽 、黄休复 、梅尧臣 、石介 、欧阳修 、苏舜钦 、李觏 、苏洵 、邵雍 、蔡襄 、周敦颐 、文同 、曾巩 、司马光 、张载 、王安石 、郭思 、郭熙 、杨绘 、郭若虚 、沈括 、程颢 、程颐 、苏轼 、苏辙 、朱长文 、黄庭坚 、吕南公 、秦观 、李公麟 、陈旸 、成玉磵 、米芾 、陈师道 、杨时 、晁补之 、张耒 、李廌 、晁说之 、释惠洪 、叶梦得 、黄伯思 、赵佶 、周紫芝 、吕本中 、李清照 、陈与义 、胡仔 、韩拙 、胡寅 、吴可 、董逌 、黄彻 、张戒 、郑樵 、赵构 、陈长方 、葛立方 、王灼 、王十朋 、洪迈 、陆游 、杨万里 、朱熹 、陈造 、陈善 、陈傅良 、陆九渊 、陈亮 、叶适 、姜夔 、范开 、赵秉文 、戴复古 、王若虚 、真德秀 、魏了翁 、包恢 、刘克庄 、黄升 、范晞文 、邓椿 、严羽 、元好问 、罗大经 、康与之 、刘学箕 、陈郁 、郝经 、胡祗遹 、方回 、文天祥 、戴表元 、李衎 、张炎 、赵孟頫 、马端临 、黄公望 、周德清 、汤垕 、钟嗣成 、乔吉 、陆辅之 、杨维桢 、梁寅 、倪瓒 、刘将孙 、宋濂 、刘基 、饶自然 、王履 、贾仲明 、高棅 、方孝孺 、解缙 、朱权 、杜琼 、李东阳 、祝允明 、文徵明 、王守仁 、李梦阳 、王廷相 、徐祯卿 、何景明 、萧鸾 、杨慎 、仇英 、黄龙山 、谢榛 、文嘉 、李开先 、归有光 、何良俊 、唐顺之 、王慎中 、茅坤 、李攀龙 、魏良辅 、徐渭 、王世贞 、李贽 、沈璟 、杨表正 、王穉登 、莫是龙 、高濂 、焦竑 、屠隆 、严徵 、徐上瀛 、汤显祖 、臧懋循 、胡应麟 、邢侗 、董其昌 、潘之恒 、王骥德 、陈继儒 、赵宦光 、项穆 、李日华 、袁宏道 、袁中道 、钟惺 、冯梦龙 、李流芳 、张丑 、唐志契 、吕天成 、谢肇淛 、计成 、钱谦益 、文震亨 、沈宠绥 、黄道周 、鲁得之 、恽向 、沈颢 、艾南英 、张风 、李玉 、王时敏 、周公瑾 、杨士修 、倪元璐 、张岱 、陈洪绶 、王猷定 、王鉴 、赵左 、潘茂弘 、朱简 、沈襄 、杨抡 、徐上达 、叶昼 、孟称舜 、祁彪佳 、万寿祺 、程邃 、卓人月 、傅山 、陈子龙 、金圣叹 、毛纶 、毛宗岗 、姜绍书 、宋曹 、吴伟业 、徐沁 、方亨咸 、褚人穫 、黄宗羲 、潘一桂 、许宰 、李渔 、黄周星 、吴乔 、周亮工 、秦爨公 、顾炎武 、冯泌 、曹溶 、冯班 、龚鼎孳 、应撝谦 、龚贤 、尤侗 、王夫之 、贺贻孙 、丁耀亢 、侯方域 、笪重光 、毛奇龄 、汪琬 、许容 、庄臻凤 、魏禧 、陈维崧 、蒋景祁 、倪灿 、孔衍栻 、叶燮 、屈大均 、朱彝尊 、吴先声 、王翚 、吴历 、恽寿平 、王士祯 、宋荦 、颜元 、石涛 、王原祁 、廖燕 、贺裳 、刘廷玑 、洪昇 、王概 、孔尚任 、王蓍 、张潮 、王臬 、吴人 、费汉源 、蒋骥 、蒋和 、汪之元 、袁三俊 、夏一驹 、高积厚 、孙光祖 、李塨 、徐常遇 、赵执信 、高奕 、方苞 、张竹坡 、唐岱 、沈德潜 、江永 、张庚 、布颜图 、朱象贤 、金农 、方士庶 、厉鹗 、汪烜 、汪绂 、邹一桂 、郑板桥 、徐大椿 、刘大櫆 、梁巘 、黄图珌 、王昱 、陆时化 、徐坚 、曹雪芹 、脂砚斋 、查礼 、高秉 、袁枚 、朱方霭 、戴震 、梁同书 、赵翼 、陈鍊 、姚鼐 、翁方纲 、李调元 、方薰 、黄文旸 、李斗 、黄旛绰 、沈宗骞 、章学诚 、董洵 、陈克恕 、洪亮吉 、黄钺 、王学浩 、凌廷堪 、恽敬 、钱泳 、张惠言 、焦循 、钱杜 、阮元 、吴德旋 、朱履贞 、盛大士 、董棨 、方东树 、包世臣 、汤贻汾 、刘开 、周济 、冯承辉 、张式 、华琳 、龚自珍 、魏源 、陈栋 、丁皋 、程庭鹭 、梁廷枏 、何绍基 、戴熙 、蒋文勋 、姚燮 、如山 、蒋湘南 、蔡小石 、朱和羹 、冯桂芬 、范玑 、华翼纶 、周星莲 、曾国藩 、刘熙载 、刘毓崧 、但明伦 、郑绩 、俞樾 、洪仁玕 、秦祖永 、戴以恒 、王韬 、李慈铭 、谭献 、平步青 、王闿运 、高桐轩 、杨恩寿 、松年 、吴汝纶 、黄遵宪 、黄崇惺 、林纾 、陈廷焯 、严复 、陈衍 、裘廷梁 、康有为 、况周颐 、夏曾佑 、徐珂 、齐白石 、黄宾虹 、吴沃尧 、黄人 、蔡元培 、章炳麟 、狄葆贤 、梁启超 、徐念慈 、陈衡恪 、王国维 、金城 、陈独秀 、王钟麒 、李叔同 、鲁迅 、刘师培 、吴梅 、周作人 、柳亚子 、李大钊 、陈望道 、胡适 、贺天健 、王光祈 、邓以蛰 、郭沫若 、陈鹤琴 、朱屺瞻 、青主 、舒新城 、颜文梁 、汤用彤 、汪亚尘 、范寿康 、徐悲鸿 、林语堂 、冯友兰 、郁达夫 、茅盾 、吕澂 、刘海粟 、潘天寿 、朱光潜 、宗白华 、王统照 、田汉 、丰子恺 、周谷城 、陈科美 、瞿秋白 、闻一多 、方东美 、张大千 、穆木天 、李金发 、林风眠 、伍蠡甫 、夏衍 、梁思成 、冯乃超 、王任叔 、胡秋原 、徐复观 、胡风 、华岗 、冯雪峰 、梁宗岱 、梁实秋 、黄药眠 、贺绿汀 、傅抱石 、卢毓骏 、马采 、冼星海 、焦菊隐 、赵树理 、蔡仪 、吴晓邦 、王梦鸥 、周扬 、唐君毅 、王朝闻 、钱钟书 、艾青 、徐懋庸 、钱学森 、聂耳 、陈世骧 、洪毅然 、吕荧 、朱彤 、赵雅博 、王元化 、姚一苇 、韦政通 、蒋孔阳 、田曼诗 、李泽厚 、汝信
  


--  作者:梅岭狂人
--  发布时间:2007/3/30 14:30:02

--  

  美学著作刊物
  
  《弹歌》 、《易经》 、《尚书》 、《左传》 、《国语》 、《诗经》 、《老子》 、《论语》 、《易传》 、《周易》 、《乐记》 、《考工记》 、《墨子》 、《庄子》 、《孟子》 、《荀子》 、《礼论》 、《乐论》 、《管子》 、《韩非子》 、《吕氏春秋》 、《晏子春秋》 、《礼记》 、《新语》 、《韩诗外传》 、《淮南子》 、《淮南鸿烈》 、《春秋繁露》 、《史记》 、《乐书》 、《盐铁论》 、《毛诗序》 、《说苑》 、《新序》 、《太玄》 、《法言》 、《新论》 、《白虎通德论》 、《两都赋序》 、《汉书·艺文志》 、《离骚序》 、《论衡》 、《楚辞章句序》 、《笔论》 、《九势》 、《非草书》 、《诗谱序》 、《典论·论文》 、《与杨德祖书》 、《声无哀乐论》 、《琴赋》 、《文赋》 、《草书势》 、《三都赋序》 、《文章流别论》 、《注山海经叙》 、《神仙传自序》 、《笔阵图》 、《搜神记序》 、《汉武洞冥记自序》 、《拾遗记序》 、《拾遗记》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抱朴子》 、《翰林论》 、《画山水叙》 、《笔意赞》 、《文章缘起》 、《宋书·乐志》 、《诗品》 、《文心雕龙》 、《世说新语》 、《古今书评》 、《陶渊明集序》 、《文选序》 、《答陶隐居论书》 、《书品》 、《古画品录》 、《山水松石格》 、《玉台新咏序》 、《颜氏家训》 、《续画品》 、《续古画品录》 、《乐论》 、《文中子》 、《中说》 、《书旨述》 、《贞观公私画史》 、《笔髓论》 、《传授诀》 、《后画录》 、《欧阳结体三十六法》 、《三十六法》 、《八诀》 、《用笔论》 、《笔法诀》 、《王羲之传论》 、《书谱》 、《书后品》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山水诀》 、《画学秘诀》 、《乐书要录》 、《史通》 、《史通·杂述》 、《自叙帖》 、《论用笔十法》 、《书断》 、《评书药石论》 、《国秀集序》 、《诗格》 、《述书赋》 、《〈述书赋〉语例字格》 、《琴诀》 、《草堂集序》 、《箧中集序》 、《河岳英灵集序》 、《教坊记》 、《戏为六绝句》 、《中兴间气集序》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诗式》 、《重答张籍书》 、《任氏传》 、《授笔要说》 、《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 、《唐人选唐诗》 、《与元九书》 、《新乐府序》 、《通典·乐序》 、《文镜秘府论》 、《唐国史补序》 、《卓异记序》 、《历代名画记》 、《唐朝名画录》 、《谢小娥传》 、《李贺集序》 、《诗人主客图》 、《法书要录》 、《风骚旨格》 、《本事诗》 、《乐府杂录》 、《论书》 、《二十四诗品》 、《又玄集序》 、《素履子·履乐》 、《才调集序》 、《笔法记》 、《画山水诀》 、《画山水赋》 、《山水诀》 、《西昆酬唱集序》 、《今乐犹古乐赋》 、《五代名画补遗》 、《周子通书》 、《乐论》 、《六一诗话》 、《书梅圣俞诗稿后》 、《试笔》 、《潜子·论原》 、《张子全书·礼乐》 、《圣朝名画评》 、《温公续诗话》 、《琴史》 、《礼乐论》 、《潜溪诗眼》 、《中山诗话》 、《时贤本事曲子集》 、《梦溪笔谈》 、《续书断》 、《墨池编》 、《东坡题跋》 、《后山诗话》 、《山谷题跋》 、《海岳名言》 、《德隅斋画品》 、《画品》 、《林泉高致集》 、《琴论》 、《东观馀论》 、《广川画跋》 、《宣和画谱》 、《宣和书谱》 、《诗话总龟》 、《山水纯全集》 、《唐诗纪事》 、《冷斋夜话》 、《彦周诗话》 、《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 、《类说序》 、《紫薇诗话》 、《石林诗话》 、《竹坡诗话》 、《观林诗话》 、《通志·乐略第一》 、《碧鸡漫志》 、《韵语阳秋》 、《[XCHAR[r200606324.1052.12.1]]溪诗话》 、《夷坚乙志序》 、《苕溪渔隐丛话》 、《岁寒堂诗话》 、《诗集传序》 、《翰墨志》 、《晦庵题跋》 、《容斋随笔》 、《诚斋诗话》 、《云麓漫钞》 、《拙轩词话》 、《负暄野录》 、《白石诗话》 、《画史》 、《乐书》 、《续书谱》 、《琴议》 、《全唐诗话》 、《滹南诗话》 、《诗人玉屑》 、《论诗绝句三十首》 、《中州集序》 、《能改斋词话》 、《沧浪诗话》 、《书苑菁华》 、《论书》 、《魏庆之词话》 、《对床夜语》 、《竹庄诗话》 、《復雅歌词》 、《梦粱录·小说讲经史》 、《古今词话》 、《瀛奎律髓》 、《乐府指迷》 、《诗林广记》 、《直斋书录解题》 、《醉翁谈录·舌耕叙引》 、《〈世说新语〉眉批》 、《浩然斋词话》 、《竹谱》 、《唱论》 、《唐才子传》 、《词源》 、《琴律发微》 、《画论》 、《画鉴》 、《画吟》 、《衍极并注》 、《〈说郛〉序》 、《诗法家数》 、《中原音韵》 、《木天禁语》 、《录鬼簿》 、《翰林要诀》 、《吴礼部诗话》 、《吴礼部词话》 、《写山水诀》 、《青楼集》 、《绘宗十二忌》 、《剪灯新话序》 、《唐诗品汇总序》 、《剪灯新话序》 、《词旨》 、《太和正音谱》 、《写像秘诀》 、《琴声十六法》 、《春雨杂述》 、《录鬼簿续编》 、《三国志通俗演义序》 、《隋唐志传通俗演义序》 、《谈艺录》 、《怀麓堂诗话》 、《南濠诗话》 、《三国志通俗演义引》 、《新刊大宋演义中兴英烈传序》 、《唐书演义序》 、《词谑》 、《杏庄太音补遗序》 、《升庵诗话》 、《词品》 、《南词叙录》 、《新刊发明琴谱序》 、《渚山堂词话》 、《艺苑卮言》 、《国雅品》 、《百川书志》 、《南词引正》 、《曲论》 、《四溟诗话》 、《禹鼎志序》 、《画说》 、《艺圃撷馀》 、《曲藻》 、《弹琴杂说》 、《书法雅言》 、《水浒传叙》 、《唐书演义序》 、《乐律全书》 、《童心说》 、《读律肤说》 、《琴赋》 、《忠义水浒传叙》 、《容与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回评》 、《诗薮》 、《少室山房笔丛》 、《忠义水浒全传叙》 、《稗史汇编》 、《天花藏合刻七才子书序》 、《听琴赋》 、《新刻续编三国志引》 、《词隐先生论曲》 、《听朱生说水浒传》 、《东西汉通俗演义序》 、《梁山泊一百单八人优劣》 、《水浒传一百回文字优劣》 、《曲品》 、《金瓶梅词话序》 、《绣榻野史序》 、《西汉通俗演义序》 、《忠义水浒全书发凡》 、《印学参同》 、《叙列国传》 、《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 、《点校虞初志序》 、《云合奇踪序》 、《题列国序》 、《装潢志》 、《琴川汇谱序》 、《元曲选序》 、《鸾啸小品》 、《三家村老曲谈》 、《曲律》 、《诗归序》 、《警世通言叙》 、《溪山琴况》 、《大还阁琴谱》 、《寒山帚谈》 、《篆学指南》
  、《印章法》 、《醒世恒言序》 、《绘事微言》 、《魏忠贤小说奸书凡例》 、《印经》 、《印章要论》 、《园冶》 、《二刻拍案惊奇序》 、《今古奇观序》 、《隋史遗文序》 、《古今名剧合选》 、《画旨》 、《画眼》 、《画禅室随笔》 、《新西厢序》 、《天工开物》 、《衡曲[XCHAR[r200606324.1100.17.3]]谭》 、《度曲须知》 、《五杂俎》 、《爰园词话》 、《批评北宋三遂新平妖传叙》 、《新列国志叙》 、《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第六才子书》 、《顾曲杂言》 、《拍案惊奇序》 、《远山堂曲品》 、《远山堂剧品》 、《南音三籁》 、《谭曲杂札》 、《唐音癸签》 、《三国志演义序》 、《长物志》 、《画引》 、《古今小说序》 、《墨憨斋定本传奇》 、《唐人小说序》 、《平虏传奇》 、《印说》 、《古今名剧合选序》 、《画麈》 、《禅真逸史凡例》 、《西游记题辞》 、《字训》 、《答袁箨庵书》 、《日知录》 、《钝吟书要》 、《啸台偶著词例》 、《快心编凡例》 、《珍珠舶序》 、《七颂堂词绎》 、《吴江雪》 、《三国志评点》 、《第七才子书》 、《琴学心声谐谱凡例》 、《填词杂说》 、《续金瓶梅集序》 、《金石缘序》 、《宋诗钞序》 、《尺牍新钞》 、《十二楼序》 、《聊斋自志》 、《窥词管见》 、《制曲枝语》 、《后三国石珠演义序》 、《诗辩坻》 、《古乐书序》 、《诗筏》 、《新镌精忠演义说本岳王全传序》 、《浦山论画》 、《花镜》 、《古今词话》 、《南田画跋》 、《姜斋诗话》 、《尚书引义·顾命》 、《尚书引义·舜典三》 、《画筌》 、《书筏》 、《杜少陵集详注序》 、《远志斋词衷》 、《皱水轩词筌》 、《围炉诗话》 、《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 、《学乐录》 、《石村画诀》 、《金粟词话》 、《原诗》 、《列朝诗集小传序》 、《明诗综序》 、《书法正传》 、《全唐诗序》 、《佩文斋书画谱》 、《谈龙录》 、《唐贤三昧集序》 、《五代诗话》 、《花草拾蒙》 、《聊斋志异题评》 、《在园杂志》 、《西河词话》 、《竟山乐录》 、《元诗选序》 、《女仙外史回评》 、《雨窗漫笔》 、《麓台题画稿》 、《醒世姻缘传凡例》 、《水浒后传序》 、《水浒后传论略》 、《绘事发微》 、《唐诗别裁序》 、《古诗源序》 、《第九才子书平鬼传序》 、《古今词论》 、《历代词话》 、《词絜辑评》 、《一瓢诗话》 、《天下有山堂画艺》 、《苦瓜和尚画语录》 、《石涛画语录》 、《立雪斋琴谱小引》 、《立雪斋琴谱》 、《赏延素心录》 、《西圃词说》 、《儒林外史序》 、《明诗别裁集序》 、《治心斋琴学练要·总义八则》 、《律吕新论》 、《聊斋志异跋》 、《传神秘要》 、《东庄论画》 、《鼓琴八则》 、《东周列国志序》 、《东周列国志读法》 、《水浒后传读法》 、《画学心法问答》 、《宋诗纪事序》 、《书〈乐书〉序后》 、《诂律书一则》 、《清诗别裁集序》 、《宋诗别裁集序》 、《评书帖》 、《承晋斋积闻录》 、《带经堂诗话》 、《红楼梦》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批语》 、《元诗别裁集序》 、《卧闲草堂本〈儒林外史〉回评》 、《聊斋志异序》 、《论书剩语》 、《石洲诗话》 、《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三绝句》 、《说诗晬语》 、《历代诗话》 、《绿野仙踪序》 、《乐府传声》 、《绿野仙踪自序》 、《水石缘序》 、《月岩批评孝义雪月梅传》 、《雨村剧话》 、《词综偶评》 、《昭昧詹言》 、《山静居论画》 、《芥舟学画编》 、《铜鼓书堂词话》 、《英云梦传弁言》 、《红楼梦序》 、《雨村词话》 、《雨村曲话》 、《马伶传》 、《画梅题记》 、《汉溪书法通解》 、《履园画学》 、《娱目醒心编序》 、《过云庐画论》 、《消寒新咏》 、《辽诗话》 、《写竹杂记》 、《历代诗话》 、《随园诗话》 、《红楼梦序》 、《蜃楼志序》 、《山南论画》 、《凌廷堪论曲绝句》 、《养素居画学钩深》 、《蟫史序》 、《画筌析览》 、《剧说》 、《万花楼杨包狄演义叙》 、《篆刻针度》 、《北江诗话》 、《燕山外史序》 、《瓯北诗话》 、《频罗庵论书》 、《读聊斋杂说》 、《莲子居词话》 、《宝山集》 、《花部农谭》 、《雕菰楼词话》 、《词苑萃编》 、《本事词》 、《学画杂论》 、《红楼评梦》 、《溪山卧游录》 、《北碑南帖论》 、《南北书派论》 、《玉蟾记序》 、《镜花缘》 、《松壶画忆》 、《琴论》 、《灵芬馆词话》 、《词品》 、《初月楼论书随笔》 、《镜花缘序》(洪棣元) 、《镜花缘序》(许乔林) 、《红楼梦批序》 、《红楼梦总评》 、《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 、《琴学粹言》 、《审音鉴古录》 、《养一斋诗话》 、《注聊斋志异序》 、《介存斋论词杂著》 、《印学管见》 、《画谭》 、《南宗抉秘》 、《书学》 、《岁寒居词话》 、《红楼梦论赞》 、《艺舟双楫》 、《双砚斋词话》 、《问花楼词话》 、《品花宝鉴序》 、《儿女英雄传序》 、《填词浅说》 、《读画纪闻》 、《射鹰楼诗话》 、《顾误录》 、《临池心解》 、《新译红楼梦》 、《乐府馀论》 、《诗古微序》 、《诗比兴笺序》 、《曲话》 、《乐经律吕通解》 、《读红楼梦纲领》 、《与古斋琴谱、补义》 、《梦幻居画学简明》 、《芬陀利室词话》 、《古谣谚序》 、《声执》 、《戏鸥居词话》 、《张惠言论词》 、《片玉山房词话》 、《续词品》 、《续词品》 、《蓼园词评》 、《雨华庵词话》 、《近代词人轶事》 、《词说》 、《卧庐词话》 、《忍古楼词话》 、《海绡翁说词稿》 、《粤词雅》 、《清诗铎序》 、《听秋声馆词话》 、《词径》 、《艺概》 、《词概》 、《书概》 、《临池管见》 、《词坛丛话》 、《儒林外史序》 、《四存编》 、《红楼梦影序》 、《醉苏斋画诀》 、《憩园词话》 、《儒林外史新评》 、《儒林外史评序》 、《都转心庵词序》 、《拜石词序》 、《广艺舟双楫》 、《七侠五义序》 、《白雨斋词话》 、《词馀丛话》 、《海上花列传例言》 、《袌碧斋词话》 、《太仙漫稿例言》 、《熙朝快史序》 、《颐园论画》 、《湘绮楼评词》 、《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 、《论白话为维新之本》 、《明诗纪事序》 、《左庵词话》 、《书品》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观戏记》 、《饮冰室评词》 、《红楼梦评论》 、《饮冰室诗话》 、《欧洲十一国游记》 、《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辞》 、《论戏剧之有益》 、《论戏曲》 (接下)


--  作者:梅岭狂人
--  发布时间:2007/3/30 14:31:18

--  

  (接上)《中国之演剧界》 、《论开智普及之法首以改良戏本为先》 、《南亭词话》 、《蒿庵论词》 、《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 、《摩罗诗力说》 、《赌棋山庄词话》 、《近词丛话》 、《论词随笔》 、《剧场之教育》 、《词曲闲评》 、《人间词话》 、《词学集成》 、《词论》 、《国故论衡·文学总略》 、《归潜记》 、《人境庐诗草自序》 、《美术丛书》 、《宋元戏曲考》 、《论小说》 、《春觉斋论画》 、《甄别旧戏草》 、《小说丛话》 、《学书迩言》 、《清诗话》 、《顾曲[XCHAR[r200606324.1196.9.3]]谈》 、《梨园原》 、《大鹤山人词话》 、《以美育代宗教说》 、《文学革命论》 、《文学改良刍议》 、《原戏》 、《美育》 、《玉栖述雅》 、《美学概论》 、《曲苑》 、《菌阁琐谈》 、《词征》 、《文人画之价值》 、《近代诗钞序》 、《蕙风词话》 、《晚近美学说和美的原理》 、《美育之原理》 、《教育之美学的基础》 、《美育实施的方法》 、《李笠翁曲话》 、《復堂词话》 、《画学讲义》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 、《生活艺术化之是非》 、《美育杂志》 、《美的哲学》 、《艺术家的难关》 、《螾庐曲谈》 、《石遗室诗话》 、《人类的艺术》 、《说戏剧》 、《戏剧论文集》 、《现代美学思潮》 、《诗论》 、《谈美》 、《辩证法的美学十讲》 、《艺术概论》 、《书画书录解题》 、《人体美之研究》 、《艺术学大纲》 、《音乐通论》 、《悲剧心理学》 、《美学》 、《词话丛编》 、《文艺概论》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 、《今乐考证》 、《美学原论》 、《文艺心理学》 、《艺术丛论》 、《艺术通论》 、《艺术家修养论》 、《图腾艺术史》 、《悲剧论》 、《喜剧论》 、《画论丛刊》 、《元诗纪事序》 、《中国人生哲学》 、《中国人的人生观》 、《宋诗话辑佚》 、《戏曲论》 、《中国艺术论丛》 、《历代论画名著汇编》 、《艺术修养基础》 、《新曲苑》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新艺术论》 、《柯亭词论》 、《新美学》 、《谈艺录》 、《美学纲要》 、《科学的艺术概论》 、《中国艺术论集》 、《演员创造论》 、《论文学艺术的特征》 、《王国维戏曲论文集》 、《唯心主义美学批判集》 、《美学批判论文集》 、《关于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 、《美学书怀》 、《一以当十》 、《一得馀抄》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程砚秋的舞台艺术》 、《言菊朋的舞台艺术》 、《论现代诗》 、《中国戏曲论集》 、《论现实主义问题》 、《梅兰芳舞台艺术》 、《周信芳舞台艺术》 、《梅兰芳文集》 、《程砚秋文集》 、《戏曲表演论集》 、《论电影与戏剧的美术设计》 、《美学问题讨论集》 、《中国艺术精神》 、《文艺论衡》 、《现代美学》 、《艺术的奥秘》 、《戏剧论集》 、《秩序的生长》 、《美学与语言》 、《徐复观文录》 、《陈世骧文存》 、《回首暮云远》 、《导演概论》 、《艺术论》 、《苦涩的美感》 、《传统的与现代的》 、《文艺美学》 、《比较文学·现代诗》 、《文学的哲学》 、《邢光祖文艺论集》 、《新谈艺录》 、《中国古典文学比较研究》 、《美的范畴论》 、《艺术手记》 、《台湾民间艺术》 、《梁实秋论文学》 、《中国诗学纵横论》 、《中西文学关系研究》 、《美学的厄运》 、《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 、《书法美学简论》 、《周恩来论文艺》 、《艺术·文学·人生》 、《文学艺术论集》 、《欣赏与批评》 、《中国诗学》 、《美学》 、《美学论丛》 、《〈文心雕龙〉创作论》 、《管锥编》 、《旧文四篇》 、《历代书法论文选》 、《焦菊隐戏剧论文集》 、《美的探索》 、《谈美书简》 、《美学拾穗集》 、《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 、《美学新探》 、《美学论集》 、《美学初论》 、《史学与美学》 、《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 、《在黑暗中迎曦》 、《辛郁自选集》 、《鲁迅论文学与艺术》 、《王朝闻文艺论集》 、《论王国维人间词》 、《中西比较文学论集》 、《佛像艺术》 、《戏曲艺术论》 、《粉墨春秋》 、《萧长华戏曲谈丛》 、《艺廊思絮》 、《美学论要》 、《美学概论》 、《美学散步》 、《美学演讲集》 、《美和美的创造》 、《赵友培自选集》 、《美的历程》 、《中国古代美学艺术论文集》 、《汉代美学思想述评》 、《鲁迅美学思想论稿》 、《中国绘画美学史稿》 、《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例释》 、《戏文概论》 、《戏剧艺术引论》 、《张庚戏剧论文集》 、《论戏剧性》 、《编剧理论与技巧》 、《舞台生活四十年》 、《电影导演的探索》 、《中国古代乐论选辑》 、《诗法举隅》 、《论美》 、《美学》 、《美学十讲》 、《美学向导》 、《美学原理提纲》 、《新美学纲要》 、《美学问题》 、《美学思考录》 、《实践与美学》 、《蔡仪美学论文选》 、《美学论著初编(上)(下)》 、《美学与美学史论集》 、《艺术的起源》 、《鲁迅美学思想浅探》 、《中国小说美学》 、《论李渔的戏剧美学》 、《中国古典绘画美学中的形神论》 、《石涛画语录研究》 、《文学理论与比较文学》 、《民俗艺术探源》 、《舒强戏剧论文集》 、《戏曲艺术论集》 、《中国戏曲艺术》 、《吉剧艺术》 、《李健吾戏剧评论选》 、《戴不凡戏曲研究论文集》 、《周信芳艺术评论集》 、《关肃霜表演艺术散论》 、《刘奎官舞台艺术》 、《话剧表演导演艺术探索》 、《中国民间画诀》 、《汉族民歌概论》 、《新舞蹈艺术概论》 、《摄影理论和实践》 、《艺术断想》 、《刘敦桢文集》 、《美学原理》 、《新美学原理》 、《蔡元培美学文选》 、《美学与艺术实践》 、《美学与艺术演讲录》 、《中国古代美学史研究》 、《中国的智慧》 、《中西美学与艺术评论》 、《文学美综论》 、《技术美学》 、《戏剧美学论集》 、《中国画论研究》 、《电影美学》 、《论艺术典型》 、《中外艺术创作心理学》 、《文论十笺》 、《禅与文学体验》 、《郭沫若论创作》 、《田汉论创作》 、《论悲剧与喜剧》 、《中国古典悲剧喜剧论集》 、《张君秋戏剧散论》 、《秋声集》 、《话剧结构新探》 、《导演术基础》 、《试谈戏曲音乐的特征》 、《探索》 、《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 、《谈艺录》 、《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和美学规律》 、《中国美学史论集》 、《春秋前审美观念的发展》 、《美学漫谈——献给大学生》 、《蔡元培及其美学思想》 、《宋金元文论选》 、《美的研究与欣赏》 、《鉴赏文存》 、《电影美学基础》 、《美学问题论稿》 、《齐白石谈艺录》 、《诗的技巧》 、《戏曲美学论文集》 、《张庚戏剧论文集》 、《五大名剧论》 、《演员与角色》 、《盖叫天表演艺术》 、《裘盛戎艺术评论集》 、《裘盛戎与京剧花脸艺术》 、《历史·战争·电影美》 、《电影民族形式探胜》 、《声乐艺术的民族风格》 、《书法美学谈》 、《雕林漫步》 、《梁思成文集》 、《美的讯息——美从何处来》 、《中西比较美学论文集》 、《山水与美学》 、《小说美学》 、《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 、《诗的美学》 、《诗论》 、《文艺心理学》 、《社会现实文学及其它》 、《中国文学思想史》 、《郁达夫文论集》 、《赵树理论创作》 、《艾青论创作》 、《戏剧艺术的特性》 、《焦菊隐戏剧散论》 、《现代戏剧家熊佛西》 、《朱端钧的戏剧艺术》 、《编剧丛谭》 、《论焦菊隐导演学派》 、《论话剧导表演艺术》 、《古典戏曲导演学论集》 、《戏曲表演美学探索》 、《王瑶卿艺术评论集》 、《马连良舞台艺术》 、《中国画论辑要》 、《郑振铎美术文集》 、《七缀集》 、《历代印学论文选》 、《美·艺术·时代》 、《美感心理研究》 、《现代形式构图原理——造型形式美基础》 、《戏曲音乐研究》 、《词与音乐关系研究》 、《电影剧作概论》 、《艺术魅力的探寻》 、《美学与哲学》 、《美学与文艺评论集》 、《伍蠡甫艺术美学文集》 、《美与生活》 、《中国古典美学初编》 、《中国古代美学范畴》 、《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概要》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 、《中国诗歌美学》 、《中国古代文学审美理论鉴识》 、《中国新诗集序跋选》 、《诗海泛舟》 、《余上沅戏剧论文》 、《话剧艺术概论》 、《中国剧诗美学风格》 、《戏曲与戏曲文学论稿》 、《古典戏曲编剧六论》 、《起搏书》 、《电影艺术概论》 、《电影学论稿》 、《电视剧创作概论》 、《歌词审美小札》 、《中国书法——美学与技艺方面的介绍》 、《摄影美学初探》 、《烹任美学》 、《傅抱石美术文集》 、《中国文艺邮票欣赏》 、《技术美学与工业设计》 、《美是自由的象征》 、《美学大观》 、《美学心理学》 、《现代电影美学导论》 、《审美学》 、《美学研究与应用》 、《实用美学经济学》 、《美学与意境》 、《艺境》 、《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 、《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 、《王朝闻美学思想研究》 、《高尔泰美学思想研究》 、《李泽厚美学思想研究》 、《蔡仪美学思想研究》 、《蒋孔阳美学思想研究》 、《民族风情与审美》 、《先秦两汉美学名言名篇选读》 、《魏晋六朝隋唐五代美学名言名篇选读》 、《中国现代美学丛编》 、《唐诗风格美新探》 、《青年美育手册》 、《文艺美学辞典》 、《小说结构美学》 、《接受美学》 、《系统美学》 、《美学》 、《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 、《诗美学》 、《诗美的积淀与选择》 、《中国的文学理论》 、《中国文学理论史》 、《唐诗美学论稿》 、《艺术创造工程》 、《悲剧论》 、《中国历代剧论选注》 、《于是之论表演艺术》 、《论潮剧艺术》 、《戏剧美学思维》 、《刘海粟艺术文选》 、《理性与浪漫的交织——中国建筑美学论文集》 、《摄影美学漫笔》 、《摄影审美心理学》 、《美学文集》 、《中国当代美学论文选》 、《蒋孔阳美学艺术论集》 、《美的结构》 、《审美与人的自由》 、《船舶建筑美学》 、《〈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 、《中国接受美学导论》 、《中国美学思想漫话》 、《中国古典美学丛编》 、《中国美学史资料类编·书法美学卷》 、《古典文艺美学论稿》 、《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 、《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 、《王国维文艺美学观》 、《闻一多美学思想论稿》 、《中国古代文论类编》 、《中国文学纵横论》 、《音乐美学导论》 、《戏剧——综合的美学工程》 、《笑与喜剧美学》 、《戏剧理论文集》 、《戏曲艺术时空论》 、《中国戏曲的困惑》 、《潘之恒曲话》 、《电视美学》 、《影视艺术的审美与欣赏》 、《中国近代摄影艺术美学文选》 、《中国音乐美学史稿》 、《山水美学研究》 、《医学美学》 、《城市景观美学》 、《中国园林建筑》 、《园冶注释》 、《美学王国探秘》 、《现代美学体系》 、《中国山水画史》 、《比较戏剧论文集》 、《华夏美学》 、《中国书论辑要》 、《吴作人文选》 、《审美形态的立体观照》 、《城市环境美的创造》 、《全息正负美学》 、《美学文集’89》 、《审美经验论》 、《幽默的奥秘》 、《神与物游——论中国传统审美方式》 、《众妙之门:中国美感心态的深层结构》 、《说人生》 、《中国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 、《道教与美学》 、《美学与艺术构思》 、《佛教与美学》 、《中国美学思想史》 、《中国审美意识的探讨》 、《和——中国古典审美理想》 、《六朝美学》 、《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 、《中国美学论集》 、《中国当代美学家》 、《艺术美学新义》 、《艺术家的美学》 、《中国书法美学》 、《美学与艺术讲演录续编》 、《影视美学》 、《电视剧美学》 、《陶瓷美学与中国陶瓷审美的民族特征》 、《服装美学》 、《技术美学》 、《人与建筑》 、《当代建筑文化与美学》 、《敦煌建筑研究》 、《陈恭敏戏剧论文集》 、《戏剧与文学》 、《作为演出艺术的戏剧》 、《论表演艺术》 、《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 、《当代戏曲作家论》 、《中国戏曲通论》 、《电视剧学通论》 、《美的冲突》 、《主体论文艺学》 、《气化谐和——中国古典审美意识的独特发展》 、《中国当代美学》 、《戏曲艺术节奏论》 、《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 、《中国文学美学》 、《文艺学方法通论》 、《中国美学史资料类编·文学美学卷》 、《文艺美学》 、《散文美学论》 、《吴梅研究》 、《碧海掣鲸录》 、《张大千诗文集编年》 、《李可染论艺术》 、《汪亚尘艺术文集》 、《剧作艺术论》 、《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 、《势与中国艺术》 、《电视文化学》 、《论中国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概论》 、《中国八十年代建筑艺术》 、《我与写意戏剧观》 、《城市建设美学》 、《中国园林美学》 、《旅游美学》 、《道家与旅游》 、《周扬文集》 、《体育美学》 、《上海审美文化》 、《美的哲学》 、《生命美学》 、《审美的文化选择》 、《神韵论》 、《中国画形式美探究》 、《建筑美学》 、《科学美学》 、《秦汉礼乐教化论》 、《美学范畴概论》 、《爱情美学》 、《美的寻觅》 、《艺术美学新论》 、《尚意书风郄视》 、《舞蹈学研究》 、《导演艺术民族化求索集》 、《中国绘画批评史略》 、《中西比较诗学体系》 、《电视艺术通论》 、《戏剧美学》 、《侗族歌谣研究》 、《电影美学》 、《音乐美学》 、《技术美学概论》 、《宋元明美学名言名篇选读》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中国古典小说美学资料汇粹》 、《巴金美学思想论稿》 、《诗学·诗观·诗美》 、《吴晓邦美学思想论稿》 、《苦禅宗师艺缘录》 、《丁芒诗论》 、《论商业文化》 、《时装赏析》 、《劳动美学:企业发展的新科学》 、《周易的美学智慧》 、《静默的美学》 、《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 、《朱光潜全集》 、《宗白华全集》 、《王朝闻集》


--  作者:天歌
--  发布时间:2007/3/31 13:21:38

--  

  谢谢梅岭兄搬来如此多的谜材。辛苦了!
  


--  作者:守阙园主
--  发布时间:2007/3/31 17:27:42

--  

  为使用方便,请天版把这几个贴子重新排列一下


--  作者:天歌
--  发布时间:2007/3/31 17:45:30

--  

  

以下是引用守阙园主在2007-3-31 17:27:42的发言:
  为使用方便,请天版把这几个贴子重新排列一下

  新传的几个帖子,都要重新整理:)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0.0 Sp2-SQL-商业正版
国粹网 版权所有
执行时间:187.50000毫秒。查询数据库5次。
当前模板样式:[国粹模板]
   页↑首

   滇ICP备170083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