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国粹论坛  (http://www.zhgc.com/bbs/index.asp)
--  ●现代诗歌  (http://www.zhgc.com/bbs/list.asp?boardid=15)
----  [原创] 读唐代诗人祖咏《终南望余雪》有感  (http://www.zhgc.com/bbs/dispbbs.asp?boardid=15&id=82976)

--  作者:小鲤鱼
--  发布时间:2007/9/30 16:40:54

--  [原创] 读唐代诗人祖咏《终南望余雪》有感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祖咏:《终南望余雪》

   《终南望余雪》是祖咏的代表作之一,“意尽言止”说的就是作者写这首诗的故事。
  祖咏,字和生,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于武周圣历二年(公元699年)生于地处中原的古都洛阳。诗人在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举进士。后在一代名相、诗坛名宿张说的引荐下,在兵部任过掌管马政的驾部员外郎之职。开元十八年冬,张说逝世。后来诗人因感仕途无望,便隐居汝水岸边,混迹于渔樵,过着超然世外的隐逸生活。其时,与王维交谊颇深。祖咏虽隐居,但仍关心国家的安危和黎民疾苦。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左右,诗人带着壮志未酬的失意情怀怅然辞世,年仅47岁。
   祖咏的诗现存不多。内容一方面反映他田园生活的闲情逸致;另一方面,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又促使他写出了自己甘愿弃笔从戎、为国立功的壮志豪情,在《望蓟门》中写到:“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当时诗人虽近暮年,但建功报国的迫切心情并不减“班超投笔”、“终军请缨”当年。诗人这慷慨激昂的诗句震撼千古,为盛唐诗坛击响了一个强劲的音符。
   《终南望余雪》是祖咏的一首传世名作,也是一首应试诗。当时,年轻的诗人满怀建功报国的凌云壮志,自东都洛阳来到了帝京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早闻长安城南的终南山以其独特的风姿横亘关中,广绵千余里,又恰逢终南山刚刚降过雪,于是读书之余,诗人欣然沿北坡而上,饱览了雪后终南山的秀丽山色。这样,一首流传千古的传世名作便在酝酿之中了。当在科考中看到“终南望余雪”的试题时,便用清理的文字和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抒写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清奇小诗。
   《终南望余雪》一诗仅二韵四句二十字,诗人却以其清淡的诗句描绘了终南山的雄奇高峻。“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一个“秀”字,形象地概括出了终南山的壮丽景色,“浮”字更是巧妙地写出了终南山因其高峻雄伟故“积雪”如同漂浮在空中一样的景色,以动写静,并不乏味,使本诗更形象地写出了高耸入云的终南山的夺人气势,诗句挥洒自如、一波三折,更增加了诗的韵味。这与诗人的凌云之志相互吻合,一起交融在这一字之中,使全诗更富有灵气。但诗人接下来并没有继续写终南山的挺拔巍峨,而是紧扣“余雪”二字,“林表明霁色”。赞美了雪过天晴,日光与雪光相互辉映的壮丽奇观。此时的诗人为终南山的恢弘气势所陶醉。然诗人胸中似有一口闷气尚未发泄而出,那就是诗人来到繁华的长安所看到的百姓流落街头而衣不蔽体的场面,当想到傍晚来临雪后增寒时,那百姓岂不更觉寒冷?于是诗人笔锋一转,用他那颗赤诚之心写出了“城中增暮寒”一句。这是本诗的灵魂所在,也是诗人用心血凝炼而成。诗人已透过歌舞升平的太平世界,用其敏锐的眼光发现了盛唐时期的那种潜在的危机......


--  作者:烟寒玉暖
--  发布时间:2007/9/30 17:22:40

--  
“诗人已透过歌舞升平的太平世界,用其敏锐的眼光发现了盛唐时期的那种潜在的危机......”
一个省略号,却是言尽意未尽。请问楼主:是否还有下文?

虽“感”略显单薄,但“赏”得淋漓尽致,可见楼主不菲的文学和文字功底


欢迎小鲤鱼先生光临文学综合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6 15:50:14编辑过]


--  作者:顾而寒
--  发布时间:2007/9/30 21:43:56

--  
小鲤鱼
大视角

欢迎光临!

--  作者:苦石子
--  发布时间:2007/10/1 19:46:35

--  

  非“感”实“赏”也。
  希望能多读到小鲤鱼的赏析文章。


--  作者:十三
--  发布时间:2007/10/3 7:40:48

--  

  欢迎您的大驾光临!
  
  希望能多看到这样的好作品!


--  作者:小鲤鱼
--  发布时间:2007/10/6 15:42:17

--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0.0 Sp2-SQL-商业正版
国粹网 版权所有
执行时间:125.00000毫秒。查询数据库5次。
当前模板样式:[国粹模板]
   页↑首

   滇ICP备170083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