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国粹论坛 (http://www.zhgc.com/bbs/index.asp) -- ●征联信息 (http://www.zhgc.com/bbs/list.asp?boardid=53) ---- 14.03.07发表:李克强现场吟诵晋祠对联: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 (http://www.zhgc.com/bbs/dispbbs.asp?boardid=53&id=375471)  | 
    
| --  作者:中山道人 -- 发布时间:2014/3/7 18:14:27 -- 14.03.07发表:李克强现场吟诵晋祠对联: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 http://news.21cn.com/hot/social/shehuiqiwen/a/2014/0307/12/26632284.shtml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4-03-07 12:40:12| 作者:郭金超  <!--<!--摘要--> 
 李克强7日上午参加山西代表团审议。 中新社 刘震 摄 
 李克强7日上午参加山西代表团审议。 中新社 刘震 摄 
 李克强7日上午参加山西代表团审议。 中新社 刘震 摄 
 李克强7日上午参加山西代表团审议。 中新社 刘震 摄 中新网北京3月7日电 (记者郭金超)李克强7日上午参加山西代表团审议。谈到改善民生时,他现场吟诵多年前在晋祠看到的对联: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人共乐千秋节;乐不可无,乐不可极,乐事还同万众心。他说,我对“乐事还同万众心”印象特别深,用现在的话,就是要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 责任编辑:AP017  | 
    
| --  作者:中山道人 -- 发布时间:2014/3/7 18:19:37 -- 这幅对联要火 李克强谈到改善民生时,他现场吟诵多年前在晋祠看到的对联: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人共乐千秋节;乐不可无,乐不可极,乐事还同万众心。他说,我对“乐事还同万众心”印象特别深,用现在的话,就是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 刘大鹏,字友凤,号卧虎山人,别署梦醒子,又号潜园居士,山西太原县(现为太原市晋源区)赤桥村人。是著名的地方史学者、地方文化学家。著有《晋祠志》《晋水志》等地方志。尤其是《退想斋日记》,二百多册,五十万多正楷毛笔字,记述了近、现代中国和晋祠发生的重大变迁。  傅山(1607-1684)明清之际思想家、书法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真山、浊翁、石人等别名,汉族,山西太原人。明诸生。明亡为道士,隐居土室养母。康熙中举鸿博,屡辞不得免,至京,称老病,不试而归。顾炎武极服其志节。于学无所不通,经史之外,兼通先秦诸子,又长于书画医学。著有《霜红龛集》等。一些武侠小说里,傅山被描写为武侠高手。他是著名的学者,哲学、医学、儒学、佛学、诗歌、书法、绘画、金石、武术、考据等无所不通。他被认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人物。傅青主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起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传世之作,在当时有“医圣”之名。 傅山纪念馆,原为同乐亭,创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清乾隆书法家杨二酉《同乐亭记》写道:“里人岁时宴飨,来会于斯,无移樽择胜之劳,有少长咸集之盛,故颜其亭曰同乐。”刘大鹏有联“同声相应,同会相求、同人共乐千秋节;乐不可无、乐不可极、乐事还同万众心”。1964年,经太原市政府批准,在同乐亭原址上,向西扩建三米,其名由同乐亭改为“山西历代书画馆”,此名匾由郭沫若题写,后改为为“傅山书画展览馆”、“傅山纪念馆”。 
 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伦理,都从丝竹管弦中,抑扬绘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7 18:20:31编辑过]  | 
    
| --  作者:江淮才子 -- 发布时间:2014/3/7 18:58:04 --   上: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人共乐千秋节;  | 
    
| --  作者:中山道人 -- 发布时间:2014/3/7 19:48:54 --   http://www.duiduilian.com/mingshengguji/taiyuan.htm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7 19:53:57编辑过]  | 
    
| --  作者:月眉 -- 发布时间:2014/3/9 21:50:16 --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人共乐千秋节   | 
    
| --  作者:中山道人 -- 发布时间:2014/3/9 23:37:51 -- 
 以下是引用余仁杨在2014-3-9 23:08:12的发言: 那时还没有联律通则,类似”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与”乐不可无,乐不可极“的自对很常见。   以前偶然机会折价买了一本<<文镜秘府校注>>。书中总结古人的对联所采用的型式多种多样,  | 
    
| --  作者:月眉 -- 发布时间:2014/3/10 12:02:33 -- 
 以下是引用余仁杨在2014-3-9 23:08:12的发言: 那时还没有联律通则,类似”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与”乐不可无,乐不可极“的自对很常见。   所以对联应以意境为上,联律通则很好,但不可机械,一机械,就成了桎梏!但是如今对联重形式不重内容的比比皆是!形式易学、意境难求! ![]() ![]()  
         | 
    
| --  作者:月眉 -- 发布时间:2014/3/10 12:05:05 --   特别是“乐不可无,乐不可极“这样的自对更不常见,虽说此联尚可,但是作者水平还是很有限的!  | 
    
| --  作者:月眉 -- 发布时间:2014/3/10 12:07:52 --   “乐不可无,乐不可极“这样的自对在词赋中是常见的,但是在诗、对联中是不常见的!  | 
    
| --  作者:余仁杨 -- 发布时间:2014/3/9 23:08:12 -- 那时还没有联律通则,类似”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与”乐不可无,乐不可极“的自对很常见。  | 
    
      | 
  | 
   页↑首
 滇ICP备17008350号-1  | 
|